淋渫羊桃湯

淋渫羊桃湯

LIN XIE YANG TAO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50%
肺經 50%
肝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淋渫羊桃湯中加入桑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桑葉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因風熱上襲所致的目赤腫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桑葉能有效緩解。
  2. 利水消腫,宣肺止咳:桑葉還具有利水消腫、宣肺止咳的功效。對於因濕熱內蘊所致的淋病、水腫、咳嗽等症狀,桑葉能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淋渫羊桃湯中加入桑葉,可起到清熱解毒、利水消腫、宣肺止咳等多重功效,有助於改善病患的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淋渫羊桃湯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傳統記載此方外用於「腳氣痛腫,行履不得」,即因風濕、水濕鬱阻下肢所致的腫痛、關節沉重難行,類似於現代所稱的風濕性關節炎、濕性腳氣病(維生素B1缺乏症)等症狀。淋渫(藥液沖洗)之法,意在透過藥性滲透局部,達到消腫止痛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羊桃(獼猴桃科植物莖葉或根)

    • 《本草綱目》載其「主治風熱濕痹」,能散風濕、利水氣。其酸澀之性可收斂濕腫,結合外洗的溫熱效應,促進局部氣血循行,緩解脹痛。
  2. 蒴藋(陸英,忍冬科接骨木屬)

    • 《名醫別錄》言其「主治風癢、腳氣水腫」,具祛風除濕、活血散瘀之效。其成分可能透過皮膚吸收,改善微循環,減輕濕瘀絡阻導致的腫脹。
  3. 桑葉

    • 桑葉苦甘寒,傳統用於清熱散風,此方取其「利五臟、通關節」(《本草拾遺》)之功。現代研究顯示,桑葉含抗炎成分(如綠原酸),或可協同他藥抑制局部炎症反應。

配伍特點
三者均具「通利」之性:

  • 羊桃斂濕為主,蒴藋化瘀為輔,桑葉清熱為佐,形成「散濕—化瘀—疏絡」的協同作用。
  • 水煎外洗,藉溫熱助藥力透達肌腠,直接作用於患處,符合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思維。

此方體現古代對「腳氣」溼濁偏盛病機的認識,以簡潔配伍針對局部症狀,符合「外治祛邪」的實用原則。

傳統服藥法


羊桃3升,蒴藋3升,桑葉1斤。
上銼碎。
以水9升,煮取4升,去滓,用淋渫腳,不拘時候。以腫消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腳氣病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腎盂腎炎尿道膿傷小便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淋渫羊桃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一。 組成:羊桃3升,蒴藋3升,桑葉1斤。 主治:腳氣痛腫,行履不得。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