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桑膏

青桑膏

QING SANG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三因》卷十八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50%
肺經 50%
肝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青桑膏中含有桑葉,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表: 桑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表、疏散風熱之功效,可有效治療風熱感冒、發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
  2. 涼血止血: 桑葉亦有涼血止血之效,可用於治療熱毒血瘀、吐血、衄血、便血等。

因此,青桑膏中加入桑葉,可發揮清熱解表、涼血止血的作用,有助於改善相關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青桑膏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乳硬作痛」,即乳房結塊疼痛之症,屬中醫「乳癖」「乳癰」範疇。古醫籍中,乳硬多因氣滯血瘀、痰濁凝結或肝鬱化火所致,發於哺乳期者可能與壅滯相關。桑葉性涼,傳統用於清肝散風熱,而「嫩桑葉」質地輕清,外用可取其涼散之性,緩解局部熱瘀腫痛,契合「結者散之」的治療原則。

組成與治療原理推論

  1. 嫩桑葉為君

    • 性味苦甘寒,歸肺肝經。《本草綱目》載其能「煎汁代茗,止消渴」「利五臟,通關節」,雖未明言外用治乳疾,然其涼散特性可清肝瀉熱,間接疏通乳腺氣機。
    • 桑葉富含鞣質、黃酮類成分,現代研究表明其具抗炎、鎮痛作用,外敷或可減輕局部充血腫痛。
  2. 米飲調敷佐助

    • 米飲(米湯)性甘平,能緩和藥性並黏合藥粉,助其附著患處。其滋潤之性可防桑葉過於寒涼傷膚,形成「涼而不凝」之效。
  3. 貼敷之法

    • 直接作用于病所,透過皮膚吸收藥物,改善局部氣血循環。桑葉散風熱、解鬱滯,配合米飲潤澤,共奏散結消腫、緩解疼痛之效,符合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邏輯。

綜論
此方簡約,以單味桑葉為主,體現中醫「以輕治實」的思路。乳硬作痛若屬初期肝鬱化熱或風熱壅滯者,桑葉外敷可清熱散結;若病久痰瘀深結,則恐力薄需配伍他藥。其效關鍵在於「涼散通絡」,結合外治直接作用,緩解表淺之結腫疼痛。

傳統服藥法


嫩桑葉。
上為細末。
米飲調,攤紙花,貼病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青桑膏, 出處:《三因》卷十八。 組成:嫩桑葉。 主治:乳硬作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