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葉方

桑葉方

SANG YE F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50%
肺經 50%
肝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桑葉方中包含桑葉,乃因其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解表、涼血止血、疏風散熱的功效。

桑葉可清肺熱,故常用於治療風熱感冒、肺熱咳嗽等症;亦能涼血止血,適用於血熱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等症;此外,桑葉還可疏風散熱,可用於治療風熱頭痛、目赤腫痛等。

因此,桑葉在桑葉方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清熱解表、涼血止血、疏風散熱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相關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桑葉方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錄主治「小兒脫肛」,屬中醫「肛門下脫」之證。古代醫家認為,小兒臟腑嬌弱,若因久瀉、久痢或氣虛下陷,可致肛門弛緩、直腸外脫。桑葉方以外用罨敷結合藥粉撲撒,旨在直接作用患處,緩解局部氣血失調,促使肛門收斂復位。

組成與治療原理推論

  1. 黃皮桑葉

    • 桑葉性寒味甘苦,傳統以清熱、涼血、收斂見長。《本草綱目》提及桑葉可「治腸風」,推測其外用或能舒緩肛門腫脹、減輕濕熱下注之症。水煎後溫敷,利用其藥性與溫度刺激局部氣血運行,輔助肛門肌肉收縮。
    • 「黃皮」可能指老桑葉或特定採收時節之葉,其藥性更為沉降,加強固澀之效。
  2. 門臼細塵

    • 門臼(門軸轉動處)積聚之細塵,古方常取其「沉降鎮固」之象,兼有吸附濕濁的作用。以棉絮蘸撲患處,或能形成物理性保護層,減少摩擦,同時藉其乾燥特性吸附滲液,助肛門保持乾爽,利於復位。

邏輯推理與整體機理
此方結合「藥液溫敷」與「藥粉外撲」二法:

  • 溫敷階段:桑葉水煎溫熱罨敷,透過熱力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緩解氣滯血瘀;桑葉的收斂性或有助減輕黏膜充血腫脹。
  • 撲粉階段:門臼細塵的物理性收澀,可能模擬古代「澀可固脫」之理,穩定已復位的肛門,防止再度滑脫。

特色與潛在思路
古代外治法重視「象形取效」與就地取材:桑葉形似手掌,或隱喻「托舉」之意;門臼塵長期承壓轉動,取其「固守」之性。整體以簡便之法,調動局部氣血與物理固護,反映「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中醫思維。

傳統服藥法


黃皮桑葉2升。
上用水煎,帶溫以布盛罨小兒肛門,輕手按入,次用門臼中細塵,綿蘸撲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脫肛

相同名稱方劑


桑葉方,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八。 組成:黃皮桑葉2升。 主治:小兒脫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