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霜葉散中包含桑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表:桑葉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解表、疏散風熱的功效。霜葉散多用於治療風熱感冒、發熱頭痛、咽喉腫痛等症狀,而桑葉能清熱解表,使熱邪外解,達到治療目的。
- 宣肺止咳:桑葉亦能宣肺止咳,對於風熱咳嗽、痰黃黏稠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霜葉散中加入桑葉,可以增強其宣肺止咳的作用,緩解患者咳嗽等不適。
霜葉散中加入藿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化濕解暑: 藿香性辛溫,具有芳香化濕、解暑闢穢之效。霜葉散常用於治療暑濕困脾、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而藿香的加入,有助於化解暑濕,理氣健脾,改善消化功能,促進食慾。
- 疏風解表: 藿香亦可疏散風邪,緩解感冒初期之表寒症狀。霜葉散中可能兼具解表功效,而藿香的加入,可以增強其疏風解表之力,有助於緩解感冒初期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霜葉散為傳統中藥方劑,主治小兒霍亂吐利,其組成與功效可從以下面向分析:
一、傳統功效主治解析
霍亂吐利指突發上吐下瀉、揮霍撩亂之症,小兒脾胃嬌弱,易因外感暑濕邪氣或內傷飲食,導致中焦氣機升降失常。本方以「散劑」形式設計,便於幼兒服用,針對吐瀉傷津、濕濁困脾之證,旨在化濕和中、調理氣機。
二、藥物組成與治療原理
乾桑葉(半兩)
- 性味甘苦寒,歸肺、肝經,傳統用於清涼止汗,但在此方中取其「輕清宣透」之性。小兒霍亂若兼夾風熱或暑邪,桑葉能透散表邪,防止外邪內陷;另其苦寒之性可緩和藿香之溫,避免燥熱傷津。
- 現代研究顯示,桑葉含黃酮類成分,具抗菌抗炎作用,或可抑制腸道病原體。
藿香(半兩)
- 性味辛溫,歸脾、胃、肺經,為芳香化濕要藥。其辛散溫通之性,能醒脾開胃、化解中焦濕濁,直接針對霍亂吐利之濕阻病機;另具和胃止嘔之效,可抑制氣逆上沖。
- 揮發油成分(如廣藿香酮)能促進消化液分泌,調節腸胃蠕動,緩解嘔瀉。
三、組方邏輯與協同作用
- 升降並調:藿香溫升止嘔,桑葉輕清降濁,一升一降恢復中焦氣機,契合「脾升胃降」生理特點。
- 燥潤相濟:藿香化濕偏溫,桑葉清潤制燥,避免溫燥助熱或寒涼傷陽,適合小兒「稚陰稚陽」體質。
- 劑型設計:散劑以粥飲調服,粥水可培補胃氣,助藥力溫和吸收,契合「治中焦如衡」原則。
此方藥簡力專,體現古人「輕可去實」的用藥智慧,透過宣化濕濁、調和脾胃,使氣機通暢而吐利自止。
傳統服藥法
乾桑葉半兩,藿香半兩。
上為末。
每服半錢,以粥飲調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霜葉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五。 組成:乾桑葉半兩,藿香半兩。 主治:小兒霍亂吐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