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燥救肺湯

Qing Zao Jiu Fe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門法律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2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6%
胃經 24%
肝經 11%
心經 10%
脾經 9%
大腸經 4%
腎經 2%
肺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脾經
大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2-09-25

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脈象虛脈,數脈

舌象舌苔乾燥(舌乾)

疼痛肋間神經疼痛,胸悶胸痛,頭痛

症狀眼睛乾澀,心胸煩熱,氣喘,咳嗽,口乾口渴,咽喉乾燥,鼻子乾燥,發熱(發燒),皮膚搔癢,咳血,四肢痿軟無力,聲音嘶啞,妊娠咳嗽,鼻子癢,嗅覺減退/喪失

現代疾病肺炎,支氣管炎,蕁麻疹,肺癌,肺結核

方劑介紹


清燥救肺湯

清燥救肺湯的主要功用是「清燥潤肺」,主治「溫燥傷肺」之重證、氣陰兩傷證。

最主要的症狀是:身熱頭痛、乾咳無痰、氣逆氣喘、咽喉乾燥、鼻子乾燥、心煩口渴、胸滿脅痛、舌乾少苔,脈虛大而數。

本證尤其容易出現在秋冬季節,燥熱傷肺,所以頭痛、身體發熱。肺受到火熱之氣薰灼,造成氣陰兩傷,體內津液涸乾,所以乾咳無痰、氣逆而喘、咽喉乾燥、口渴鼻燥。

舌乾無苔,是一種「燥熱傷津」之象,脈虛大而數,顯示不僅津液受損,而且真氣耗傷。《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氣膹鬱,皆屬於肺」,肺氣不降,會出現胸膈滿悶,肋間神經疼痛。

針對溫燥傷肺,氣陰兩傷,肺失清肅之病機,解決的方法就是「清燥熱、養陰液、降肺氣」而兼補中氣。應該「清宣潤肺」與「養陰益氣」兼顧,忌用辛香、苦寒之品,以免更加傷陰耗氣

此方用「桑葉」經霜而柔潤不凋者,得秋之全氣,秉清肅之性,質輕辛涼,可除燥熱。輔助石膏辛甘而寒,清泄肺熱。麥冬甘寒,養陰潤肺,此三藥是為清宣潤肺的常用組合。

《難經.十四難》提到:「損其肺者,益其氣」,而土為金之母,故用人參益氣生津,合甘草以培土生金。火麻仁、阿膠助麥冬養陰潤肺,肺得滋潤。

《素問.藏氣法時論》曰:「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故用少量杏仁、枇杷葉苦降肺氣,以上均為佐藥。

全方宣、清、潤、降四法並用,氣陰雙補,且宣散不耗氣,清熱不傷中、不重濁,滋潤不膩膈,是為本方配伍特點。全方結構嚴謹,主次井然,清熱而不重濁,潤燥而不滋膩。

原方中石膏煅用,頗具深意。《本草綱目》提到:「石膏,古法惟打碎如豆大,絹包入湯煮之,近人因其寒,火煅用過,或糖拌炒過,則不妨脾胃。」

石膏大寒質重,主歸肺胃經,將其「煅用」且用量極輕,是取其清肺熱而不傷胃氣之意,可見用藥之精細。

本方與「桑杏湯」同治溫燥傷肺,但邪氣有深淺,病情有輕重,故冶法與用藥亦同中有異。桑杏湯證燥熱較輕,邪在肺衛,故身熱不嚴重,微有惡寒,咳而不喘,其脈浮數而右脈略大。

本方證則燥熱較重,邪已入氣,且損傷氣陰也較嚴重,故身熱較重,且不惡寒,咳喘並作,胸滿脅痛,口渴鼻燥,舌乾少苔,脈虛大而數。

本方加減法:痰多加貝母、瓜蔞可潤燥化痰。血枯者,血虛也,加生地能養血滋陰。熱甚者,此熱已入營血之熱,故加犀角、羚羊角或牛黃以涼血止血,鎮驚安神。方中人參,可以換西洋參,則於病證更為合拍,因西洋參能補元氣而益津液。

現代常用於治療肺炎、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症、肺癌以及皮膚搔癢症等,屬燥熱犯肺,氣陰兩傷者。

清燥救肺湯的制訂,對溫病學的發展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此方是典型的「辛涼甘潤」劑。吳瑭在《溫病條辨》的桑杏湯,也是從清燥救肺湯所變化來。

傳統服藥法


水一碗,煎六分,頻頻二三次,滾熱服(現代用法:水煎,頻頻熱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方中石膏,原書用「煅用」,現代臨床一般使用生石膏,煅石膏則以外用為主。至於石膏的用量,當按病情輕重井參照原方的比例酌定,以避免過重而傷肺氣。

清燥救肺湯的經絡型態


由於本證多發於秋季,北半球在初秋的時候天氣依然濕熱,還是受到暑氣的影響。北半球在進入秋分之後,天氣逐漸乾燥,會開始真正感受到秋燥之邪。

從大量現代人數據看來,每年在8-9月期間,肺經、大腸經的實證能量達到一年內的最旺盛階段,這會造成上焦發熱,這種內熱累積到一個階段容易化燥。而在進入9月底之後配合秋冬乾燥的季節,就有機會出現「燥氣傷肺」現象。

清燥救肺湯的主治「溫燥傷肺」之重證,體內熱象更為嚴重,體內陽明經(大腸經、胃經)通常是實證,常見於下圖這種經絡型態,從3D經絡圖也可以看出胸部都是紅色的火熱現象。

更嚴重的燥氣傷肺經絡型態
更嚴重的燥氣傷肺經絡型態

如果受到燥邪之氣的影響,上半身化熱的話,就會出現「燥氣傷肺」證。

相關證候


相同名稱方劑


清燥救肺湯,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七。 組成:桔梗、黃芩、麥冬、花粉、桑皮、生地。 主治:肺燥傷氣。

清燥救肺湯, 出處:《法律》卷四。 組成:桑葉(去枝梗)3錢,石膏(煅)2錢5分,甘草1錢,人參7分,胡麻仁(炒、研)1錢,真阿膠8分,麥門冬(去心)1錢2分,杏仁(泡去皮尖,炒黃)7分,枇杷葉1片(刷去毛,蜜塗炙黃)。 主治:諸氣膹鬱,諸痿喘嘔。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