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款冬花散中包含款冬花,是因其藥性與功效與方劑的治療目標相契合。
款冬花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其性寒,可清肺熱,化痰濕;味甘,可潤肺止咳。
方劑中加入款冬花,旨在利用其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治療因肺熱、痰濕所致的咳嗽、喘息等症狀。同時,款冬花性寒,可緩解肺熱,避免燥熱傷肺。
總之,款冬花散中加入款冬花,是基於其藥性與功效,以達到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治療目的。
款冬花散中加入知母,主要是針對其 清熱瀉肺 的功效,以緩解肺熱咳嗽的症狀。
款冬花散的組成以款冬花為主,性溫,善於溫肺化痰,而知母性寒,可清熱瀉火,二者相配,寒熱相濟,既能溫肺化痰,又能清熱瀉肺,適合於肺熱咳嗽、痰黃稠粘者。知母還能滋陰潤燥,可緩解肺熱引起的口乾舌燥等症狀,使療效更為全面。
款冬花散中加入桑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表,宣肺止咳:桑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表、宣肺止咳的功效,可緩解外感風熱所致的發熱、咳嗽、咽痛等症狀,與款冬花、杏仁等藥材相輔相成,增強散寒止咳的療效。
- 疏散風熱,降肺氣:桑葉可疏散風熱,並能降肺氣,對於因風熱上攻而引起的肺氣壅塞,咳嗽氣喘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清熱潤肺,止咳平喘的效果。
款冬花散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燥溼化痰: 款冬花性寒,善於清肺熱,但其燥性較強,容易耗傷津液。半夏性微溫,味辛,能燥溼化痰,且具有一定的潤肺作用,與款冬花搭配,可以起到燥溼化痰而不傷津的作用,使藥性更加平和。
- 降逆止嘔: 款冬花散主要用於治療風寒咳嗽、痰多咳嗽等症。半夏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以緩解因痰溼阻滯所引起的噁心嘔吐症狀,幫助藥效更好地發揮。
因此,半夏的加入既能平衡款冬花燥性,又能加強其止咳化痰的作用,使方劑更爲完善。
款冬花散中加入生薑,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生薑性溫,可緩解款冬花寒涼之性,避免藥性過寒,對脾胃造成損害。款冬花性寒,入肺經,擅長清熱化痰、止咳平喘,但若單用,易傷脾胃,故需以溫性生薑來調和藥性,使其寒而不燥,更利於溫肺化痰。
其二,生薑能促進氣血循環,有助於藥物更好地吸收和發揮作用。生薑辛溫,具有發散風寒、溫中止痛的功效,能促進氣血流通,使款冬花中的藥效更快更有效地到達患處,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款冬花散方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款冬花性寒,甘草性甘溫,二者搭配,可使藥性更和緩,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強烈,減輕藥物對胃腸的刺激。
- 增強療效: 甘草味甘,能緩和藥性,使款冬花的止咳化痰功效更加顯著。同時,甘草還具有健脾益氣、緩解藥物毒性等作用,可以增強整體療效,提高患者的耐受性。
款冬花散中加入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宣肺解表,通鼻竅: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宣肺解表、散寒止咳、通鼻竅的功效。款冬花散主治風寒犯肺所致的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狀,麻黃可助其宣肺散寒,通暢鼻竅,改善鼻塞症狀。
- 配合款冬花,溫肺化痰:款冬花性寒,味甘,入肺經,擅長潤肺止咳、化痰止喘。麻黃性溫,可與款冬花相配,溫肺散寒,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傷肺。同時,麻黃可助款冬花化痰止咳,增強療效。
因此,款冬花散中加入麻黃,既可宣肺解表,通鼻竅,又可溫肺化痰,相輔相成,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款冬花散中加入阿膠,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潤肺止咳:款冬花散主治肺虛咳嗽,而阿膠性味甘平,入肺、肝、腎經,具有滋陰潤肺、止咳化痰的功效,能輔助款冬花等藥物,更有效地改善肺虛咳嗽症狀。
- 補血益氣:阿膠還具有補血益氣的作用,能增強人體抵抗力,有利於肺虛患者的恢復。
款冬花散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其潤肺止咳之效,與方劑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達到治療肺燥咳嗽的功效。
款冬花性溫,善於降肺氣、止咳化痰,但其偏於燥性,容易傷津。杏仁則性平,入肺經,能潤肺止咳,且兼具宣肺利氣之效,能輔助款冬花清肺降氣,並緩解其燥性,避免傷津,使藥力更加平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款冬花散中加入川貝母,主要是因為兩者在功效上相輔相成,能更有效地治療咳嗽。
款冬花性溫,味甘,具有潤肺止咳、化痰散結的功效,擅長治療寒性咳嗽,症狀表現為咳嗽痰多、黏稠不易咳出。
川貝母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擅長治療熱性咳嗽,症狀表現為咳嗽痰黃、口乾舌燥。
因此,款冬花散中加入川貝母,可以達到寒熱並治的效果,既能潤肺止咳,又能清熱化痰,更全面地治療咳嗽。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款冬花散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主治解析 此方證屬「肺氣壅滯,寒熱錯雜」之候,主要表現三重病機:
- 肺失宣降:咳嗽喘滿、痰涎壅盛、喉中呀呷(痰鳴聲)
- 表衛失調:寒熱相交、鼻塞清涕、頭痛眩冒
- 氣滯熱鬱:胸膈煩悶、咽嗌腫痛、肢體倦疼
方中特別標示「寒熱相交」,顯示病機非純寒純熱,乃肺氣不利導致陰陽升降失常,外可兼見表證,內有痰熱鬱滯,屬典型「肺家鬱熱夾表證」。
二、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以「宣肺滌痰,調和寒熱」為核心,配伍層次分明:
- 君臣配伍 - 開鬱宣肺
- 款冬花(君):辛溫潤肺,專化痰涎,《本經》言其主「咳逆上氣」,善通肺中鬱滯
- 升麻(臣):升散透邪,既引藥上行肺系,又能解表退熱,與款冬花辛開苦降相配
- 佐使配伍 - 寒熱並調
- 黃耆+附子:溫補肺衛陽氣,針對「體倦鼻塞」之虛寒象
- 苦參+赤小豆:清利濕熱,針對「痰黏咽腫」之鬱熱象
- 二者相制,調和陰陽,分解寒熱交爭
- 特殊藥對
- 赤小豆配苦參:取「濕去熱孤」之意,滲濕以消痰涎
- 黃耆佐升麻:補氣托邪外出,防風寒內陷
三、方劑特色
此方暗合「逆流挽舟」之法,以升麻提挈氣機,款冬花降氣化痰,形成「宣→降→透」的循環:
- 宣:升麻開肺鬱
- 降:款冬花化痰逆
- 透:苦參赤小豆導熱下行
全方體現「肺主氣機斡旋」理論,通過調節肺之宣發肅降,使表裡寒熱各歸其位,痰消氣順則諸症自解。
傳統服藥法
款冬花半兩,黃耆(銼)1兩半,升麻1兩,赤小豆1兩1分,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1分,苦參1兩1分。
上為散。
每服1錢匕,加至2錢匕,空心溫酒調服,每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款冬花散具有宣肺止咳、化痰平喘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款冬花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七。 組成:款冬花、知母、貝母、阿膠(炒)、甘草各等分。 主治:小兒久新咳嗽,氣急不食。
款冬花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七引《傅氏活嬰方》。 組成:苦葶藶1錢,杏仁1錢,甘草1錢,款冬花(蜜炒)1錢。 主治:小兒咳嗽。
款冬花散, 出處:《聖惠》卷十二。 組成:款冬花3分,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3分,紫菀(去苗土)3分,生乾地黃3分,百部3分,赤茯苓3分,甘草(炙微赤,銼)3分。 主治:傷寒咳嗽,喘息不得。
款冬花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八。 組成:款冬花半兩,貝母(煨微黃)半兩,桔梗(去蘆頭)半兩,紫菀(洗,去苗土)半兩,旋覆花半兩,五味子半兩,海蛤半兩,天門冬(去心,焙)半兩,赤茯苓半兩,漢防己1分,甘草1分(炙微赤,銼)。 主治:婦人産後咳嗽,涕唾稠粘,胸膈壅悶,喘息不調,四肢無力。
款冬花散, 出處:《聖惠》卷十四。 組成:款冬花半兩,桑枝1兩半(銼),紫菀半兩(洗,去苗土),獺肝3分(微炙),蛤蚧3分(塗酥,炙微黃),桔梗半兩(去蘆頭),貝母半兩(煨令微黃),赤芍藥3分,赤茯苓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傷寒後肺痿勞嗽,唾如牛涎,日夜數升,坐卧不安,脅下痛。
款冬花散, 出處:《局方》卷四。 組成:款冬花(去梗)10兩,知母10兩,桑葉(洗,焙)10兩,半夏(湯洗7遍,薑汁制)20兩,甘草(爁)20兩,麻黃(去根節)40兩,阿膠(碎,炒如珠子)20兩,杏仁(去皮尖,麸炒)20兩,貝母(去心,麸炒)20兩。 主治:寒熱相交,肺氣不利,咳嗽喘滿,胸膈煩悶,痰實涎盛,喉中呀呷,鼻塞清涕,頭痛眩冒,肢體倦疼,咽嗌腫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