款冬花湯

款冬花湯

KUAN DONG HUA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偏熱 (1.1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45%
心經 19%
胃經 9%
脾經 7%
大腸經 7%
腎經 5%
膀胱經 3%
肺經
心經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腎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款冬花湯以「款冬花」為主要藥材,原因如下:

  1. 款冬花性味甘溫,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化痰止喘之效。 方劑中以款冬花為君藥,旨在針對肺燥咳嗽、痰多難咳等症狀,發揮清熱潤肺、止咳化痰的作用。
  2. 款冬花與其他藥材相配,可增強療效。 款冬花與其他藥材如杏仁、桑白皮等相配,可形成協同作用,共同達到潤肺止咳、化痰止喘的效果。

因此,款冬花湯以「款冬花」為主要藥材,是根據其藥性及與其他藥材的配伍關係,旨在治療肺燥咳嗽、痰多難咳等症狀。

款冬花湯為一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各種咳嗽症狀,包括乾咳、久咳不癒等。根據《金匱要略》記載,此方由多種草藥組成,其中包含皂莢(皂角)。皂莢在款冬花湯中的應用,主要是取其辛溫之性質,具有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

在中醫理論中,咳嗽多因外感風寒或內傷飲食等因素引起,導致肺氣失宣,痰濕內阻。皂莢味辛而性溫,能入肺經,有效祛除肺部寒邪,促進肺氣流通,並能化解頑固之痰,使痰液得以順利排出,從而減輕咳嗽症狀。此外,皂莢還具備一定的殺蟲作用,對於因寄生蟲引起的咳嗽亦有輔助療效。

款冬花湯中的皂莢與其他草藥如款冬花、紫菀等相互配合,共同發揮溫肺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適合用於治療肺寒引起的各種咳嗽情況。但需注意的是,由於皂莢含有一定刺激性成分,使用時應遵照醫囑,以免過量使用造成不良反應。

款冬花湯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潤肺止咳: 款冬花性溫,善於降肺氣,止咳化痰;杏仁性平,味苦,入肺經,亦有潤肺止咳、降氣化痰之效。二者合用,相輔相成,可增強潤肺止咳之功。
  2. 宣肺解表: 款冬花有宣肺解表之功,而杏仁則有宣散風寒之效。兩者配伍,可增強解表散寒之力,適用於風寒襲肺引起的咳嗽、喘息等症。

款冬花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1. 調和藥性: 款冬花性寒,而甘草性甘溫,加入甘草能緩和款冬花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而損傷脾胃。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和藥性、調和諸藥的作用,與款冬花搭配,能更好地發揮款冬花止咳化痰、宣肺降氣的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甘草在款冬花湯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既能調節藥性,又能增強療效,使得藥效更平和、更有效。

款冬花湯中加入川貝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化痰,潤肺止咳: 款冬花性溫,善於清熱化痰,潤肺止咳,適用於寒性咳嗽、痰多粘稠者。川貝母性寒,亦有清熱化痰、潤肺止咳之功,且能軟堅散結,更能增強款冬花止咳化痰的效果,相輔相成。
  2. 緩解咽喉疼痛: 款冬花能潤肺止咳,川貝母則能清熱解毒,兩者合用,可有效緩解因肺熱引起的咽喉疼痛,改善聲音嘶啞等症狀。

款冬花湯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降肺氣: 款冬花性溫,擅長潤肺止咳,但若肺熱壅盛,則易導致咳喘加重。知母味苦性寒,入肺經,具有清熱瀉火、降肺氣的作用,可與款冬花相配,清熱解毒,使肺氣下降,緩解熱咳、燥咳等症狀。
  2. 滋陰潤燥,防止燥邪傷肺: 款冬花雖潤肺止咳,但其性偏燥,長期服用可能導致津液虧損,加重肺燥。知母滋陰潤燥,可與款冬花相輔相成,防止燥邪傷肺,維持肺部陰液平衡,避免因燥邪而加重咳嗽。

款冬花湯中加入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散寒: 款冬花性溫,善於潤肺化痰;麻黃性溫,辛散宣肺,二者合用,可宣肺散寒,止咳化痰,用於寒邪客肺,肺氣不利,咳嗽痰多,氣喘等症。

2. 溫化寒痰: 麻黃能溫肺散寒,並能開宣肺氣,利水消腫,促進痰液排出,使痰液易於咳出,有利於寒痰的化解。款冬花則能潤肺止咳,化痰止喘,二者合用,可溫化寒痰,改善咳嗽、氣喘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款冬花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咳唾膿血」,屬肺壅熱毒或寒邪化熱所致咳喘重症,症狀特徵為咳嗽伴隨膿痰或血絲,類似現代醫學之肺膿瘍、支氣管擴張或嚴重呼吸道感染。中醫認為,此病機關鍵在於肺氣壅滯、痰熱瘀結,甚則損傷肺絡。方劑組成針對「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益氣托毒」三大方向,體現攻補兼施之思維。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君藥:款冬花

    • 性溫味辛,專入肺經,傳統用於「潤肺下氣、止咳化痰」。《本草正》指出其「主肺痿肺癰,咳吐膿血」,能緩解肺絡損傷之咯血。
  2. 臣藥協同:桑白皮、杏仁、半夏

    • 桑白皮(銼):瀉肺平喘,清熱行水,針對痰熱壅肺之喘滿。
    • 杏仁(炒):宣降肺氣,配合款冬花增強止咳效能,麩炒減其毒性。
    • 半夏(去滑):燥濕化痰,降逆止咳,透過湯浸去滑降低刺激性,適合痰濕壅塞。
  3. 佐藥調和:前胡、桔梗、陳橘皮、細辛

    • 前胡:散風熱、降氣化痰,助款冬花疏解肺鬱。
    • 桔梗(炒):宣肺排膿,為「肺癰要藥」,載藥上行並促進膿痰排出。
    • 陳橘皮(去白):理氣健脾,防痰濕再生,用量較輕(三分)以免過燥。
    • 細辛:溫肺化飲,辛散開竅,少量可助化痰通滯,兼治外寒內飲。
  4. 使藥扶正:人參、甘草、生薑

    • 人參:補益肺脾之氣,托毒外出,防祛邪傷正。
    • 甘草(炙):調和諸藥,益氣緩急,潤肺止咳。
    • 生薑(後下):溫中止嘔,配合半夏降逆化痰,煎服時加入增強溫散之力。

整體治療原理

  • 寒溫並用:細辛、生薑溫肺,桑白皮、前胡清熱,適用於寒熱錯雜之咳喘。
  • 標本兼治:人參、甘草補虛固本,款冬花、桔梗等攻邪治標,符合「肺癰久病必虛」之特點。
  • 氣血同調:杏仁、陳皮理氣,桔梗排膿,間接疏通肺絡瘀血,改善咳唾膿血。

此方結構嚴謹,針對肺氣上逆、痰瘀互結之證,透過溫清並舉、宣降結合,達到化痰排膿、止咳止血之效,體現「肺以宣為補」的治療思想。

傳統服藥法


款冬花半兩,桑根白皮(銼)半兩,人參半兩,前胡(去蘆頭)半兩,杏仁(去皮尖雙仁,麩炒)半兩,甘草(炙)半兩,桔梗(炒)半兩,半夏(湯浸7遍去滑)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3分。
上為粗末。
每服4錢匕,以水1盞,加生薑5片,煎取7分,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適用於咳嗽痰多、咳血的患者。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氣。
  • 本方有發汗解表的作用,因此不宜在感冒發熱、體溫較高時服用。
  • 本方有宣肺平喘的作用,因此不宜在氣虛體弱、肺氣虛弱者服用。

相關疾病


咳血氣喘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嘔吐咳嗽腹瀉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款冬花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五。 組成:款冬花2兩,桑根白皮(銼)半兩,貝母(去心)半兩,五味子半兩,甘草(炙,銼)半兩,知母1分,杏仁(去皮尖雙仁,炒,研)3分。 主治:暴發咳嗽。

款冬花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七。 組成:款冬花(去梗)2兩,麻黃(去根節)3兩,五味子(炒)2兩,半夏(湯洗去滑,生薑汁制,焙乾)2兩,紫菀(去苗土)1兩,細辛(去苗葉)1兩,射乾2兩。 主治:上氣,咽中不利。

款冬花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六。 組成:款冬花1兩,不蛀皂莢1挺(去黑皮,酥炙),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2兩,黃明膠(炙令燥)1片,甘草(炙,銼)1兩,貝母(去心)1兩,知母(焙)半兩,麻黃(去根節,湯煮,掠去沫)3兩。 主治:咳唾膿血。

款冬花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八。 組成:款冬花半兩,桑根白皮(銼)半兩,人參半兩,前胡(去蘆頭)半兩,杏仁(去皮尖雙仁,麸炒)半兩,甘草(炙)半兩,桔梗(炒)半兩,半夏(湯浸7遍去滑)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3分。 主治:肺中寒,咳嘔濁唾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