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化止嗽丸

含化止嗽丸

HAN HUA ZHI SOU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3.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5%
脾經 21%
心經 20%
胃經 16%
大腸經 5%
肺經
脾經
心經
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款冬花性溫,味甘,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化痰降氣之功效。含化止嗽丸為止咳化痰的常用方劑,以款冬花入藥,正是利用其潤肺止咳的特性,針對因肺燥、寒咳所導致的咳嗽、痰多等症狀。

款冬花與其他藥材配合,如配伍桑白皮、貝母等,可加強清熱化痰之功效,進一步緩解咳嗽症狀,促進痰液排出,達到止咳化痰的目的。

含化止嗽丸中加入杏仁,主要是利用其 潤肺止咳 的功效。杏仁性味苦甘,入肺經,具有 宣肺止咳、降氣平喘 的作用。

對於咳嗽、痰多、氣喘等症狀,杏仁能有效緩解。尤其對於燥熱引起的咳嗽,杏仁的潤肺作用能滋潤肺燥,減輕咳嗽。此外,杏仁還具有 化痰 的功效,能將痰液稀釋,利於排出。

含化止嗽丸中包含川貝母,主要原因如下:

  1. 潤肺止咳: 川貝母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之效。其潤肺止咳之力,可有效緩解因肺熱、燥咳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症狀。
  2. 散結消腫: 川貝母還具有散結消腫的作用,對於因痰液阻塞氣管引起的咳嗽,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總而言之,川貝母的潤肺止咳、散結消腫功效,使其成為含化止嗽丸中重要的組成成分,有助於改善咳嗽症狀,恢復呼吸道功能。

含化止嗽丸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其以下功效:

1. 疏風散寒:白芷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通鼻竅之效。對於風寒感冒所致的咳嗽,白芷能有效緩解咽喉腫痛、鼻塞流涕等症狀。

2. 宣肺止咳:白芷還能宣肺通竅,使肺氣通暢,從而減輕咳嗽症狀。其揮發油能刺激呼吸道,使痰液易於咳出,達到止咳化痰之效。

含化止嗽丸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1. 緩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藥性,減少其他藥材可能帶來的副作用,例如某些止咳藥材可能刺激腸胃,甘草能緩解其刺激性。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潤肺止咳的功效,能輔助其他止咳藥材發揮療效,達到更好的止咳效果。此外,甘草也能緩解咽喉炎症,對緩解咳嗽症狀有幫助。

總而言之,甘草在含化止嗽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既能緩和藥性,也能增強療效,使藥效更加安全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含化止嗽丸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用於「肺氣不和,咳嗽」。肺氣失和,或因外邪侵襲,或因內傷津液,致氣機壅滯,宣降失常而生咳。其劑型設計為「含化」,使藥力徐徐作用於咽喉、肺系,潤養上焦,緩解燥咳、氣逆之候。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款冬花(炒):性溫潤,專入肺經,傳統用於「潤肺下氣」。《本草備要》謂其「專治咳逆上氣」,炒製後減其寒性,增溫潤之效,尤適寒咳或久咳肺虛者。
  2. 杏仁(去皮尖,麩炒):苦辛微溫,宣肺降氣,為止咳要藥。麩炒緩其毒性,增強潤性,協同款冬花一宣一降,調理肺氣壅滯。
  3. 貝母(去心泡):此處當指浙貝母,善化痰散結,開泄肺鬱。《本草匯言》稱其「消痰、清火、潤肺」,與杏仁合用,痰氣並治,助通肺絡。
  4. 吳白芷:辛溫芳香,傳統用於風寒頭痛,此方取其「上行通竅」之性,助肺氣宣發,兼解表邪,尤適兼有鼻塞、頭痛之咳嗽。
  5. 甘草(炙):甘緩和中,潤肺止咳,調和諸藥,炙後溫性增,補益肺脾之氣,助正氣復常。

組方特點
全方以「潤養心肺」為綱,兼顧宣降、化痰、解表。

  • 潤燥並行:款冬花、杏仁、甘草潤肺止咳,貝母清潤化痰,適用於燥咳或痰少黏滯。
  • 升降相因:杏仁降氣,白芷升散,調節肺氣宣肅失司。
  • 標本兼治:治咳為標,調理肺氣不和為本,蜂蜜製丸更增濡養之效。

此方體現「肺喜潤惡燥」「肺以升降為用」之旨,針對肺失清潤、氣機不暢之咳嗽,以潤化、溫通為法,為古代緩治久咳之代表方劑。

傳統服藥法


款冬花(炒)1兩,杏仁(去皮尖,麩炒)1兩,貝母(去心泡)1兩,吳白芷1兩半,甘草(炙)1兩半。
潤養心肺。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兩作十五丸。
每用1-2丸,時時含化,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咳血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咳嗽

相同名稱方劑


含化止嗽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五七。 組成:款冬花(炒)1兩,杏仁(去皮尖,麸炒)1兩,貝母(去心泡)1兩,吳白芷1兩半,甘草(炙)1兩半。 主治:潤養心肺。主治:肺氣不和,咳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