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五葉茅根湯中加入桑葉,主要是因為桑葉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桑葉味甘苦,性寒,入肺經。其清熱解毒作用,可以緩解因熱毒所引起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而其涼血止血作用,則能幫助止血,並改善因熱毒引起的出血現象。
在五葉茅根湯中,桑葉與茅根、生地等藥材相配伍,共同發揮清熱涼血、利尿止血的功效,用於治療因熱毒所引起的發熱、口渴、尿赤、血尿等症狀。
五葉茅根湯中加入淡竹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利濕,退熱解暑:淡竹葉性寒,味甘淡,具有清熱利濕、退熱解暑的功效。與五葉、茅根等藥材一同使用,可加強清熱利濕的效果,適用於暑熱傷津、口渴煩躁、小便不利等症狀。
- 通利水道,解毒消腫:淡竹葉入膀胱經,具有通利水道、解毒消腫的功效。與五葉、茅根等藥材配合,可促進體內濕熱排出,有助於消腫止痛,緩解尿路感染等疾病。
五葉茅根湯中加入枇杷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止咳:枇杷葉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肺熱、止咳化痰的功效。五葉茅根湯主治肺熱咳嗽,加入枇杷葉可增強其清熱止咳效果,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 潤肺止燥:枇杷葉富含揮髮油、果酸等成分,具有潤肺止燥、生津止渴的功效。五葉茅根湯中茅根、五葉等藥材較為燥烈,加入枇杷葉可起到緩解藥性、潤肺止燥的作用,避免藥物過於燥烈而損傷津液。
五葉茅根湯中加入側柏葉,主要是考慮其清熱止血的功效。側柏葉味苦性寒,入肺、肝經,具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之效。
方劑中五葉參、茅根等藥材清熱利濕,但對於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狀,單憑清熱利濕藥力不足。加入側柏葉,可加強清熱涼血止血之力,協同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止血消腫的效果。
五葉茅根湯中包含白茅根,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利濕:白茅根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的功效。其能清泄肺胃之熱,利小便,並可止血,適用於熱病煩渴、小便不利、血熱妄行等症狀。
2. 祛除濕熱:五葉茅根湯中常配伍其他清熱利濕藥物,如車前子、萆薢等,與白茅根共同作用,更能有效祛除濕熱,達到治療濕熱病症的效果。
因此,白茅根作為五葉茅根湯的組成藥物,可有效發揮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治療濕熱病症的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五葉茅根湯」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本方:桑葉、淡竹葉、枇杷葉、側柏葉、白茅根。
古文背景:
《全國名醫驗案類編》與《重訂通俗傷寒論》皆指出,「五葉茅根湯」並非治療風濕證的第一線用藥,而是在經過「七味蔥白湯」之辛淡解表通絡祛風,以及「木防己湯」之辛涼淡滲利濕泄熱後,用於清除殘餘熱邪的方劑。此亦說明本方劑主要針對「風濕」病程後期,病邪已部分轉化,而體內仍有餘熱未清之情況。
主治功效分析:
「五葉茅根湯」以其清芬甘涼的特性,針對風濕病程後期,餘熱未清的病理狀態,發揮清熱生津之功。本方劑的治療原理在於:
清解餘熱:方中桑葉、淡竹葉、側柏葉、白茅根均具清熱之效,能清解病邪在體內化熱後殘留的熱邪。
- 桑葉:性味甘涼,能清熱散風,亦可潤肺養肝,助解餘熱。
- 淡竹葉:性味甘淡,清熱利尿,可使熱邪從小便利出,兼具涼血解毒之效。
- 側柏葉:性味苦澀微寒,擅長涼血止血,亦能清熱消炎,清除餘熱所致的炎症反應。
- 白茅根:性味甘寒,清熱利尿,涼血止血,與淡竹葉共同作用,加速熱邪從小便排出。
醒胃生津:經過先前的辛溫發散及利水滲濕,體內津液可能耗損,而餘熱亦易耗傷陰液。枇杷葉在此發揮重要作用。
- 枇杷葉:性味苦平,能化痰止咳,和胃降逆,可幫助恢復脾胃功能,促進津液生成,避免餘熱耗傷津液。
治療原理總結:
「五葉茅根湯」透過清熱、利尿、涼血、生津等作用,使餘熱從小便利出,兼顧脾胃功能恢復,以緩解風濕病程後期,餘熱未清,口渴,小便不利等症狀。此方並非直接針對風濕本身,而是在前期發散利濕的基礎上,針對殘留的熱邪進行清解,以鞏固療效,促進患者康復。本方劑的藥性溫和,以清解為主,不會過於苦寒而損傷正氣,適合體質偏弱或熱象較輕的患者。
傳統服藥法
桑葉2錢,淡竹葉2錢,枇杷葉5錢(去毛),蘭葉3錢,生側柏口12錢,鮮茅根1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性味寒涼,體虛者慎用。
- 本方有緩解風濕疼痛的作用,但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五葉茅根湯, 出處:《重訂通俗傷寒論》。 組成:桑葉2錢,淡竹葉2錢,枇杷葉5錢(去毛),蘭葉3錢,生側柏口12錢,鮮茅根1兩。 主治:風濕證,頭痛發熱,微汗惡寒,骨節煩疼,體重微腫,小便欠利,脈來浮緩,經祛風通絡,利濕清熱後,餘熱尚存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