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葉飲子

PI PA YE YIN ZI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25

熱/寒比例

(0.2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8%
胃經 28%
心經 28%
膀胱經 14%
肺經
胃經
心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枇杷葉飲子以枇杷葉為主要組成,乃因其藥性寒涼,具清肺止咳、降氣化痰之效。枇杷葉味甘、微苦,性寒,入肺經,能清熱潤肺、止咳化痰。其含有多種有效成分,如揮發油、皁苷、黃酮類化合物等,具有抗炎、抗病毒、平喘、止咳等作用。

枇杷葉飲子常用於治療咳嗽、痰多、咽喉腫痛等症,尤其適用於肺熱咳嗽、燥咳無痰、痰粘難咳等症狀。

枇杷葉飲子中加入白茅根,主要考慮以下兩個原因:

一、清熱利尿:白茅根性寒,味甘,具有清熱利尿之效,可瀉火解毒,利水消腫。枇杷葉飲子本身具有清肺止咳、化痰止嘔之效,加入白茅根可加強其清熱利尿的作用,有助於消除體內熱毒,促進水分代謝,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二、緩解燥熱:枇杷葉飲子常用於治療肺熱咳嗽、燥熱咳嗽,而白茅根具有清熱生津、涼血止血之效,可緩解由燥熱引起的口渴、咽乾、便祕等症狀,起到滋潤喉嚨、清熱解毒的作用,使藥效更顯著。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枇杷葉飲子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分析多部醫學典籍關於枇杷葉飲子的記載,此方劑雖組成簡單,但針對特定病機具有明確的治療作用。

一、 清熱和胃,降逆止呃,主治溫病飲水暴冷而呃:

《外臺秘要》直接指出枇杷葉飲子“療溫病有熱,飲水暴冷啘”。《重訂廣溫熱論》亦提及“溫病有熱,飲水暴冷而呃者,宜服小品茅根湯,枇杷葉飲子亦效,茅根橘皮湯尤佳。” 兩部醫籍均強調此方劑針對溫病過程中,因飲用寒涼之水而引發的呃逆症狀。此類呃逆的病機多為熱病內蘊,胃氣不和,復受寒涼刺激,以致胃氣上逆所致。枇杷葉飲子以其清熱和胃的藥性,針對此病機發揮治療作用。

二、 疏理氣機,清泄肺熱,輔助治療溫病胸肺病證:

《重訂廣溫熱論》中提到,對於“結邪在胸中及肺”,可使用“枇杷葉飲子(外臺方)重加栝蔞皮三錢,暢肺寬胸,川貝母八錢至一兩,解結降氣,投無不效”。 這表明枇杷葉飲子在溫病過程中,對於邪熱壅滯胸肺,導致氣機不暢的情況,具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枇杷葉本身具有清肺化痰之功,配合栝蔞皮寬胸理氣,川貝母清熱化痰止咳,共同作用於胸肺,有助於疏通氣機,清泄肺熱。

三、 輕清化氣,用於溫病氣分濕熱或痰熱:

《重訂廣溫熱論》將枇杷葉飲子歸類為“輕清化氣”之劑,並指出其可用於“輕清氣分痰熱”。在溫病發展過程中,邪熱由營分透出氣分,常伴有濕熱或痰熱蘊結。枇杷葉飲子藥性平和,具有清熱利濕、化痰的功效,符合輕清透達的治療原則,有助於清除氣分之邪熱。

四、 善後調理,肅清肺氣:

《重訂通俗傷寒論》中提及,在治療痰迷重症後,可“終以枇杷葉飲子(《外臺》方)調岩制川貝(廉臣經驗方)一二塊,去余痰以肅清肺氣”。 這表明枇杷葉飲子可用於溫病後期,協助清除殘留痰邪,恢復肺氣的肅降功能。

治療原理分析:

枇杷葉飲子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其兩味藥物的藥理作用。

枇杷葉性味苦平,歸肺、胃經,具有清肺止咳、和胃降逆、化痰止渴的功效。針對溫病之熱邪,枇杷葉能清泄肺胃之熱,解除熱邪引起的煩躁、口渴等症狀。其降逆之功,可以平息因胃氣上逆導致的呃逆。

白茅根性味甘寒,歸肺、胃、膀胱經,具有清熱利尿、涼血止血、解毒療傷的功效。在溫病過程中,白茅根能清泄體內伏熱,利小便以使熱邪從下而出。其涼血止血之功,可防止熱盛動血之變。

兩藥合用,枇杷葉偏於清泄肺胃之熱,降逆止呃;白茅根側重於清熱利尿,涼血解毒。 針對溫病飲水暴冷而呃的病機,枇杷葉清和胃降逆,白茅根清解內熱,使胃氣得和,逆氣得降,呃逆自止。對於溫病胸肺病證,兩藥合用,清泄肺熱,疏理氣機,有助於改善咳嗽、胸悶等症狀。作為輕清化氣之劑,其平和的藥性亦能輔助清除氣分之邪熱。在病後調理階段,則能助於清除殘留痰邪,恢復肺氣功能。

總而言之,枇杷葉飲子雖藥味簡潔,但其清熱和胃、降逆止呃的功效明確,主要針對溫病過程中因飲用寒涼之水導致的呃逆,同時也可用於輔助治療溫病胸肺病證,及作為溫病後期的調理之用。其治療原理在於枇杷葉與白茅根的協同作用,共同發揮清熱、和胃、降逆之效。

傳統服藥法


枇杷葉(拭去毛)半升,茅根半升。
上切。
以水4升,煮取2升,稍稍飲之,啘止則停。
枇杷茅根湯(《傷寒總病論》卷五)、枇杷茅根煎(《松峰說疫》卷二)。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枇杷葉飲子, 出處:《外台》卷四引《古今錄驗》。 組成:枇杷葉(拭去毛)半升,茅根半升。 主治:溫病有熱,飲水暴冷啘。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