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枇杷葉露以枇杷葉為主要成分,乃因枇杷葉本身具備多種藥理作用,與其清肺止咳的功效相符。
枇杷葉味苦、性涼,入肺經,具有清肺熱、止咳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其富含揮髮油、皁苷、黃酮類等成分,能有效抑制細菌生長,減輕炎症,並促進氣管分泌物的排出,緩解咳嗽、痰多等症狀。因此,以枇杷葉為主要成分的枇杷葉露,能發揮其清肺止咳、化痰止嘔的功效,適用於肺熱咳嗽、痰多、乾咳少痰等病症。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枇杷葉露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本草綱目拾遺》、《本草簡要方》及《丁甘仁醫案》等古籍記載,枇杷葉露具有以下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
清肺寧嗽,潤燥解渴
- 治療原理: 枇杷葉味苦性微寒,歸肺、胃經。苦寒能清瀉肺熱,故能清肺寧嗽,適用於肺熱咳嗽、咳痰等症狀。此外,枇杷葉亦能潤燥生津,緩解肺燥引起的口渴、咽乾等不適。
和胃降逆,止嘔除渴
- 治療原理: 枇杷葉入胃經,能和胃降逆,適用於胃氣上逆引起的嘔吐、呃逆等症狀。同時,其生津潤燥之功亦能緩解胃熱引起的口渴。
降火消痰,止嗽平喘
- 治療原理: 枇杷葉苦寒能清降肺火,火降則痰消,故能消痰止嗽。若痰熱壅肺,導致肺氣上逆,則可見喘咳等症狀,枇杷葉清肺降火,亦能達到止嗽平喘之效。
臨牀應用
從《丁甘仁醫案》中可見,枇杷葉露常與其他藥物配伍,應用於多種病症:
- 溫病、時疫: 常與銀花、連翹、桑葉、菊花等清熱解毒藥物同用,治療溫病、時疫引起的高熱、咳嗽、咽痛等症狀。此時,枇杷葉露主要發揮清肺熱、止咳嗽的功效。
- 肺熱咳嗽: 常與天花粉、貝母、沙參、百合等養陰潤肺藥物同用,治療肺熱咳嗽、痰黃稠、口渴咽乾等症狀。此時,枇杷葉露主要發揮清肺熱、潤肺燥、止咳嗽的功效。
- 嘔吐、呃逆: 常與竹茹、蘆根等清胃降逆藥物同用,治療胃熱引起的嘔吐、呃逆等症狀。此時,枇杷葉露主要發揮和胃降逆、止嘔的功效。
- 吐血: 與阿膠、生地、側柏炭等涼血止血藥物同用,治療肺熱傷絡導致的吐血。此時,枇杷葉露主要發揮清肺熱、止咳、輔助止血的功效。
- 其他: 在某些病症中,枇杷葉露亦可作為輔助藥物,例如搭配養陰生津、清熱瀉火的藥物,增強整體療效。
配伍意義
枇杷葉露在臨牀應用中,常與其他藥物配伍,以增強療效或擴展治療範圍。例如:
- 配伍清熱解毒藥: 如銀花、連翹等,增強清熱解毒、治療溫病時疫的功效。
- 配伍養陰潤肺藥: 如天花粉、貝母、沙參、百合等,增強養陰潤肺、治療肺熱咳嗽的功效。
- 配伍清胃降逆藥: 如竹茹、蘆根等,增強和胃降逆、治療嘔吐呃逆的功效。
- 配伍涼血止血藥: 如阿膠、生地、側柏炭等,增強涼血止血、治療吐血的功效。
總而言之,中藥方劑枇杷葉露具有清肺寧嗽、潤燥解渴、和胃降逆、降火消痰、止嗽平喘等多重功效,臨牀應用廣泛,可治療多種病症,尤其適用於肺熱咳嗽、胃熱嘔逆等症狀。其配伍靈活,可根據病情需要與其他藥物配伍,以達到最佳療效。
傳統服藥法
鮮枇杷葉。
清肺和胃,下氣降火,消痰止嗽。
製成露劑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枇杷葉露, 出處:《中國醫學大辭典》。 組成:鮮枇杷葉。 主治:清肺和胃,下氣降火,消痰止嗽。主治:肺有伏熱,久嗽不止,嘔逆口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