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地榆液

枇杷地榆液

PI PA DI YU YE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0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8%
肝經 14%
腎經 14%
大腸經 14%
胃經 14%
心經 14%
肺經
肝經
腎經
大腸經
胃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枇杷地榆液中加入枇杷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肺止咳,化痰止嘔: 枇杷葉性涼味甘,具有清肺止咳、化痰止嘔的功效。其富含揮髮油、皁苷等成分,能有效緩解咳嗽、痰多、胸悶等症狀,尤其對於肺熱咳嗽、痰黃粘稠、口渴咽乾等症狀有良好療效。
  2. 配合地榆,清熱涼血止血: 地榆性寒味苦,具有清熱涼血止血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血熱妄行、吐血、衄血、咯血等症。枇杷葉與地榆相配,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止咳化痰,相輔相成,更能達到清熱止血、止咳化痰的功效。

「枇杷地榆液」中包含「地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止血生肌: 地榆性寒涼,味苦澀,入肝、脾經,具有涼血止血、收斂生肌之效。其有效成分鞣質能收縮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達到止血效果;同時,亦可促進傷口癒合,生肌止痛。枇杷葉亦具止咳化痰、清肺止血之效,與地榆協同作用,對於因肺熱咳嗽、咯血等引起的出血症狀有顯著療效。
  2. 清熱解毒: 地榆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能有效地抑制細菌和病毒的生長繁殖,對於因熱毒引起的咽喉腫痛、口腔潰瘍等疾病有輔助治療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枇杷地榆液傳統功效分析
此方為外治方,主療「急性滲出性濕疹、皮炎」,其特徵為皮膚紅腫、糜爛、滲液,屬中醫「濕瘡」、「浸淫瘡」範疇。古代醫家取枇杷葉與地榆配伍,透過水煎溻敷,直接作用患處,旨在清熱斂濕、解毒止癢,控制急性期滲出。

組成與治療原理

  1. 枇杷葉(31克)

    • 性味苦平,傳統用於肺胃熱證,外治則取其「清熱毒、除濕」之功。《本草綱目》載其能「和胃降氣,清熱解毒」。現代研究顯示,枇杷葉含皂苷、揮發油等成分,具抗炎、抑菌作用,可減輕皮膚炎性滲出。
  2. 地榆(31克)

    • 性味苦酸微寒,為涼血止血要藥,外用長於「斂瘡解毒」。《日華子本草》稱其「排膿、止癢」。地榆含鞣質、地榆皂苷,能收斂創面、抑制滲液,並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常見致病原有一定抑制作用。

配伍邏輯
兩藥均屬清熱系,但作用層次不同:

  • 枇杷葉偏重「宣散濕熱」,疏通皮膚鬱熱;
  • 地榆側重「收斂固澀」,吸附滲出液並形成保護層。
    此組合體現中醫「清熱不助濕、斂濕不留邪」的治法,針對急性濕疹「濕熱並重」病機,透過外洗直接發揮協同效應:抗炎抑菌→減少滲出→促進瘡面乾燥。

現代應用延伸
此方簡潔,符合濕疹急性期「冷溻法」原則。若患處鮮紅灼熱,可加強清熱(如加黃柏);若滲液過多,可佐以燥濕藥(如苦參),但需依實際證候調整。

傳統服藥法


枇杷葉31克,地榆31克。
水煎,熱溻患部,罨包外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枇杷地榆液,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枇杷葉31g,地榆31g。 主治:急性滲出性濕疹、皮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