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尾草散

鼠尾草散

SHU WEI CAO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5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肺經 25%
腎經 25%
大腸經 25%
肝經
肺經
腎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鼠尾草散中加入地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涼血止血: 鼠尾草散主治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狀,而地榆性寒,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能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清熱涼血,止血生肌。
  2. 收斂止痛: 地榆還具有收斂止痛的作用,能幫助緩解出血部位的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地榆的加入能有效加強鼠尾草散的清熱涼血、止血生肌、收斂止痛的功效,更好地治療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鼠尾草散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久血痢,連年不癒者」。所謂「血痢」,指下痢夾雜膿血,腹痛裡急後重;「久痢不癒」則屬濕熱久羈、氣血耗傷之證,甚則傷及陰血,導致正虛邪戀。此方針對「濕熱毒邪蘊結腸道,迫血下行」之病機,以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為核心,佐以調和氣血,適用於痢疾遷延、反覆發作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 主藥:鼠尾草(五兩)為君,古籍載其能「除痢疾膿血」,具清熱化濕、解毒止血之效,針對久痢膿血而設。
    • 輔藥
      • 犀角(鎊,二兩):涼血解毒,專治熱毒深陷血分。
      • 黃連、黃芩、梔子仁(各二兩):苦寒清熱,燥濕止痢,合稱「三黃」框架,直折腸道濕熱。
      • 地榆(銼,一兩):涼血澀腸,善治血痢便血。
  2. 調和氣血,緩急止痛

    • 槐花(炒,三兩):清大腸濕熱,涼血止血,炒用增其收澀之力。
    • 白芍藥(一兩):斂陰和營,緩急止痛,防苦寒過燥傷陰。
    • 甘草(生銼,一兩):調和諸藥,緩和腹痛,生用兼清熱解毒。
  3. 配伍特點

    • 清中寓斂:以鼠尾草、地榆、槐花止血而不留瘀,黃連、黃芩清熱兼能燥濕,佐白芍、甘草柔肝緩急,既能祛邪,亦顧護氣血,適用於久痢正虛邪實之證。
    • 酒調服意義:溫酒行藥勢,助藥力直達下焦,兼活血以防血止留瘀。

綜論
此方以「清熱涼血為本,調氣和血為標」,針對濕熱毒邪久滯腸道、血絡受損之證,通過多層次清解(清熱、燥濕、解毒、涼血)與修復(和血、斂陰),標本兼顧,體現古人治療久痢「通澀並用」之思路。

傳統服藥法


鼠尾草5兩,槐花(炒)3兩,犀角(鎊)2兩,黃連(去須)2兩,梔子仁2兩,黃芩(去黑心)、白芍藥、地榆(銼)、甘草(生銼)1兩。
上為散。
每服2錢匕,稍增至3錢,早、晚食前用溫酒調下。以知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鼠尾草散, 出處:《聖惠》卷五十九。 組成:鼠尾草4兩,地榆3兩。 主治:久血痢,連年不癒者。

鼠尾草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四。 組成:鼠尾草5兩,槐花(炒)3兩,犀角(鎊)2兩,黃連(去須)2兩,梔子仁2兩,黃芩(去黑心)1兩,白芍藥1兩,地榆(銼)1兩,甘草(生銼)1兩。 主治:中焦結熱,下赤白沃。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