薔薇散

薔薇散

QIANG WEI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中性 (0.91)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8%
腎經 28%
肺經 14%
大腸經 14%
心經 14%
肝經
腎經
肺經
大腸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薔薇散中加入地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涼血止血:地榆性寒,味苦澀,入肝經,具有涼血止血、消腫生肌之效。薔薇散中常用於治療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狀,例如鼻衄、吐血、咯血等,地榆可起到清熱涼血,止血生肌的作用,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發揮止血效果。
  2. 收斂止瀉:地榆亦有收斂止瀉的作用。薔薇散若用於治療腸熱下痢,地榆可收斂腸道,止瀉止痛,輔助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療效。

總而言之,地榆在薔薇散中起到涼血止血、收斂止瀉的功效,有助於治療血熱妄行或腸熱下痢等病症。

薔薇散中含有虎骨,這主要源於兩個原因:

  1. 祛風除濕: 虎骨性溫,具有祛風除濕之效,能有效緩解風寒濕邪入侵所致的關節疼痛、麻木等症狀。薔薇散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痹,而虎骨的藥性恰好能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增強藥效。
  2. 補益筋骨: 虎骨可補益筋骨,對於風濕引起的筋骨疼痛、活動不便有較佳的療效。薔薇散中包含的藥材大多偏於散寒祛濕,虎骨的補益作用可平衡藥性,避免單純祛濕而傷正氣,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薔薇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小兒月蝕瘡」,此症多見於小兒耳後或頭面交界處,瘡形如月牙、濕爛流滋,屬濕熱毒邪浸淫所致(類似現代醫學之「間擦疹」或「濕疹」)。其病機或與小兒體質稚嫩,肌腠疏鬆,易受風濕熱邪侵襲,加之局部摩擦染毒而成。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薔薇根(君藥)

    • 性味苦澀涼,歸胃、大腸經。
    • 《本草綱目》載其「除風熱濕毒」,能清熱解毒、收斂生肌,善治「瘡瘍久不斂」。其苦澀之性可燥濕斂瘡,針對月蝕瘡濕爛流滋之症。
  2. 地榆根(臣藥)

    • 性味苦酸微寒,歸肝、大腸經。
    • 《日華子本草》謂其「主瘡瘍」,善涼血止血、解毒斂瘡,尤長於治療濕熱瘡瘍。其收斂之效助薔薇根減少滲出,促使瘡面乾燥。
  3. 虎頭骨(佐使藥)

    • 性味甘溫,傳統用骨多取「祛風鎮驚、辟惡毒」之功(《名醫別錄》)。此處取其外用收斂瘡瘍、殺蟲止癢之效,且骨類藥物質地細膩,可吸附瘡面滲液。

組方特點與推理
此方以「清熱燥濕、解毒斂瘡」為核心:

  • 濕熱並治:薔薇根、地榆清熱燥濕,虎頭骨佐助收斂,共解濕熱毒邪。
  • 外用直達:粉末外敷使藥力直接作用患處,利用鹽湯清潔後敷藥,符合中醫「去腐生新」原則。
  • 稚嫩肌膚考量:小兒皮膚嬌嫩,三藥配伍溫涼並施(虎骨稍溫制寒涼太過),避免過度刺激。

推論延伸
本方或可應用於其他濕熱型皮膚潰瘍(如黃水瘡、濕疹糜爛),然須辨證屬「濕熱毒蘊」方可效仿其理。整體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以外用局部調節,達清解收斂之效。

傳統服藥法


薔薇根1兩(細銼),地榆根(銼)半兩,虎頭骨半兩。
上為細末。
每用1字,先以溫鹽湯淨洗,拭乾敷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薔薇散, 出處:《普濟方》卷四○七。 組成:薔薇根1兩(細銼),地榆根(銼)半兩,虎頭骨半兩。 主治:小兒月蝕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