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榆膏

DI YU GAO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5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肺經 25%
腎經 25%
大腸經 25%
肝經
肺經
腎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地榆膏中含有地榆,這是因為地榆具有收斂止血、清熱解毒的功效,與地榆膏的療效密切相關。

地榆為薔薇科植物地榆的根,其藥性寒,味苦澀,歸肝、脾、大腸經。其收斂止血之效主要針對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如外傷出血、吐血、衄血等。而地榆的清熱解毒功效則能消炎止痛,有助於治療熱毒所致的瘡瘍腫毒。

因此,地榆作為地榆膏的主要藥材,可發揮其止血、消炎、止痛的功效,為治療相關疾病提供有效藥效。

主治功效


地榆膏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赤白帶下骨立者

治療原理分析:

從中醫角度來看,赤白帶下屬於「帶下病」範疇,多與濕熱下注、脾虛濕困、腎虛不固等因素有關。而「骨立」則形容患者極度消瘦,是帶下病日久,耗傷氣血,導致身體虛弱的表現。

地榆膏主要由地榆組成,其治療赤白帶下的原理可從以下幾方面分析:

  1. 地榆的藥性與功效: 地榆性味苦、酸、微寒,歸肝、大腸經。具有涼血止血、解毒斂瘡的功效。
    • 涼血止血: 地榆性寒,能清熱涼血,針對濕熱下注引起的赤帶(帶下色紅)有良好的止血作用。
    • 收斂止帶: 地榆味酸,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能收斂滑脫,對於脾虛濕困、腎虛不固所致的白帶(帶下色白)以及長期帶下不止均有改善作用。
    • 解毒: 地榆的解毒之功,有助於消除濕熱蘊結所產生的毒素。
  2. 煎煮方式: 古文記載地榆膏的製作方法為「地榆一斤,用水三升,煎至一半,去渣,再煎如稠餳」,這種濃煎的方式,能夠充分提取地榆的有效成分,使其藥效更強。同時,濃煎成膏狀,也便於服用和吸收。
  3. 服用方法: 古文記載「空心服三合,日二服」,空腹服用有利於藥物的吸收,使藥效更好地發揮。

綜合上述,地榆膏通過地榆的涼血止血、收斂固澀和解毒等功效,針對濕熱下注、脾虛濕困、腎虛不固等病因,達到清熱利濕、固澀止帶的目的,從而治療赤白帶下。同時,地榆也能改善因長期帶下導致的氣血虧虛,因此對於「骨立」的症狀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其他相關方劑佐證:

古文中還提到了其他治療赤白帶下的方劑,例如:

  • 三葉酸漿草: 「治婦人赤白帶下」,具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的功效,與地榆同用,可增強清熱利濕、止帶的作用。
  • 苦楝丸: 「治婦人赤白帶」,苦楝清熱燥濕,蘹香理氣化濕,當歸活血調經,共奏清熱燥濕、活血調經之功,適用於濕熱兼血瘀的帶下。
  • 黃荊子: 「赤白帶皆屬於血,有出於大小腸之分。黃荊子炒焦為末,米飲調三錢。」,黃荊子具有祛風除濕、行氣止痛的功效,適用於濕邪阻滯、氣機不暢的帶下。
  • 椿根白皮: 「固腸丸,治濕氣下利大便血,白帶。」,椿根白皮具有清熱燥濕、收澀止帶的功效,適用於濕熱下注的帶下。

這些方劑都從不同角度體現了治療赤白帶下的思路,與地榆膏的治療原理有相通之处,也进一步佐证了地榆膏治疗赤白带下骨立者的合理性。

傳統服藥法


地榆1斤。
澀血。
用水3升,煎至1半,去滓再煎如稠餳,空心服3合,1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陰道炎白帶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子宮頸炎赤白帶

相同名稱方劑


地榆膏, 出處:《赤水玄珠》卷二十。 組成:地榆1斤。 主治:澀血。主治:赤白帶下骨立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