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桃散

乾桃散

QIAN TAO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玉案》卷五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5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肺經 25%
腎經 25%
大腸經 25%
肝經
肺經
腎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乾桃散中加入地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收斂止血: 地榆性寒,味苦澀,入肝、脾、大腸經,具有涼血止血、收斂止瀉的功效。乾桃散以治肺熱咳嗽、咯血為主要功效,而地榆的收斂止血作用能有效控制咯血,並減少出血量。
  2. 清熱解毒: 地榆亦具清熱解毒之效,能清除肺熱,緩解因肺熱引起的咳嗽、咯血等症狀。與乾桃散中其他清熱解毒藥物配合使用,能更有效地達到清熱涼血、止咳止血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乾桃散傳統功效分析
此方主治「妊娠下血不止」,屬古代安胎止血範疇。妊娠下血多因衝任不固、血熱妄行,或脾虛失攝所致,嚴重恐致滑胎。乾桃散以簡效方劑止血為先,側重收澀與涼血並用,契合傳統「急則治標」原則。

組成與治療原理

  1. 乾桃(燒灰存性)

    • 藥性推論:未成熟桃實(乾桃)味酸澀,性微溫,燒灰存性後轉為苦澀平,強化收斂之效。
    • 作用機理
      • 「燒灰存性」製法增強止血功效,類似傳統炭藥「黑能勝紅」之理(如荊芥炭、血餘炭)。
      • 酸澀之性可斂血固衝任,尤適用於崩漏、下血不止。
  2. 地榆

    • 藥性依據:味苦酸,性微寒,入肝、大腸經,為涼血止血要藥。
    • 協同作用
      • 其寒性能制衡乾桃灰之溫性,避免血熱妄行。
      • 地榆擅長下焦血熱出血(如便血、崩漏),與乾桃灰收澀相配,形成「涼血+固澀」雙重止血結構。

配伍邏輯

  • 標本兼顧:地榆清熱涼血治本(血熱不寧),乾桃灰收澀治標(血溢脈外),雖藥簡而力專。
  • 臟腑經絡定位:二者均偏入下焦(衝任、肝經),直達病所,契合妊娠下血的病位特徵。

潛在局限
此方側重止血治標,若屬氣虛不攝或腎虛胎元不固者,恐需配伍補益藥(如黃耆、桑寄生)以固本安胎,然原方未載,反映古代急症用藥的簡峻特點。

傳統服藥法


乾桃(乃樹上乾不落桃子,燒灰存性)、地榆各等分。
上為末。
每服2錢,空心白滾湯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乾桃散, 出處:《玉案》卷五。 組成:乾桃(乃樹上乾不落桃子,燒灰存性)、地榆各等分。 主治:妊娠下血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