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五倍子散的組成中包含五倍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收斂止瀉作用: 五倍子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瀉的功效。其富含鞣酸,能與蛋白質結合形成沉澱,收縮腸道黏膜,減緩腸蠕動,達到止瀉作用。
- 清熱解毒作用: 五倍子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抑制細菌生長,有助於治療因熱毒引起的腹瀉。
五倍子散中加入五倍子,能有效地發揮其收斂止瀉和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腹瀉有良好效果。
五倍子散中加入地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收斂止血:地榆性寒,味苦澀,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能有效控制出血,與五倍子等藥物相輔相成,加強其止血效果。
- 清熱解毒:地榆除了止血外,還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消炎止痛,對於因熱毒所致的瘡瘍腫痛也有較好的療效,有助於改善病患的整體狀況。
因此,地榆的加入不僅能增強五倍子散的止血效果,還能輔助清熱解毒,提升整體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五倍子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症:小兒脫肛。
脫肛在傳統中醫理論中,多因氣虛下陷或濕熱下注,導致肛門直腸脫出。此方針對「小兒」設計,因小兒臟腑嬌嫩,氣血未充,中氣不足易致臟器下垂;或因久瀉久痢、濕熱蘊結,發為脫肛。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五倍子(君藥)
- 性味功效:酸澀寒,歸肺、大腸經。
- 作用:
- 收斂固脫:酸澀之性可緊斂腸道,澀腸止脫,直接解決「脫肛」主症。
- 止血斡E瘡:若脫肛伴黏膜破損出血,五倍子能斡E生肌。
- 抗菌(現代視角):含鞣質抑制腸道病原體,減少濕熱下注之病機。
2. 羌活(臣藥)
- 性味功效:辛、苦溫,歸膀胱、腎經。
- 作用:
- 升舉陽氣:其性升散,助提攝下陷之氣,與五倍子「斡E」形成升降相輔。
- 祛風勝濕:若脫肛因外感風濕或內濕下注,羌活可散風除濕,間接固護腸道。
3. 防風(佐使藥)
- 性味功效:辛甘微溫,歸膀胱、肝、脾經。
- 作用:
- 祛風解表:協同羌活宣散風邪,防止外邪內陷加重下脫。
- 勝濕止痛:緩解濕滯肛門的腫痛不適。
- 引藥上行:防風為「風藥」,具輕揚之性,助羌活升提氣機。
配伍特點與治療原理
收散並用:
- 五倍子酸收固澀,專治下脫;羌活、防風辛散升提,助氣上行。一收一散,標本兼顧,既斂肛門又舉陽氣。
風藥升陽:
- 羌活、防風均屬「風藥」,風性輕揚,契合李東垣「風藥升陽」理論,透過升發脾胃清陽之氣,改善中氣下陷之病本。
蜜湯調服:
- 蜂蜜甘緩補中,潤腸通便(防收澀過度致便秘),兼緩和羌活、防風辛溫之性,適合小兒稚陰之體。
現代推論與延伸應用
此方除治小兒脫肛外,推論亦可適用於:
- 成人直腸輕度脫垂(屬氣虛或濕熱型)。
- 久瀉滑腸(五倍子澀腸,風藥燥濕)。
- 痔瘡脫垂(斡E止血+升提消腫)。
關鍵機理:透過「收澀+升提+祛濕」三聯作用,調節氣機升降,恢復肛門局部氣血運轉。
傳統服藥法
五倍子、羌活(去蘆頭)、防風(去叉)各等分。
上並生用為散。
每服1錢匕,食後蜜湯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五倍子散, 出處:《傷寒總病論》卷三。 組成:五倍子(炒)。 主治:天行口瘡。
五倍子散, 出處:《潔古家珍》。 組成:五倍子、地榆各等分。 主治:小兒脫肛。
五倍子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八。 組成:五倍子、地榆、訶子各等分。 主治:小兒脫肛。
五倍子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七。 組成:五倍子3分(末),黃丹1分(微炒)。 主治:小兒口齒疳。
五倍子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一。 組成:孩兒茶(爲末)、五倍子(燒灰存性)、龍骨。 主治:下疳瘡。
五倍子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三○。 組成:大艾1兩(醋煮),五倍子2兩(炒末),烏梅半兩(去核),川芎半兩。 主治:血崩,帶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