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榆散

倍榆散

BEI YU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1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肺經 22%
腎經 22%
大腸經 22%
胃經 11%
肝經
肺經
腎經
大腸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倍榆散中包含五倍子,主要由於其具有以下兩大作用:

  1. 收斂止瀉: 五倍子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其富含鞣質,可與蛋白質結合,形成沉澱,減緩腸道蠕動,減少糞便排泄,有效治療腹瀉。
  2. 清熱解毒: 五倍子兼具清熱解毒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引起的瘡瘍腫毒、口瘡等疾病。

倍榆散中添加五倍子,旨在發揮其收斂止瀉及清熱解毒的雙重功效,達到治療腸道疾病的目的。

倍榆散方劑中包含地榆,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止血生肌: 地榆性寒涼,味苦澀,入肝、脾經。其具有收斂止血、生肌斂瘡之效,對於外傷出血、潰瘍久不癒合等症狀有顯著療效。倍榆散中加入地榆,可有效止血,促進傷口癒合,達到治療目的。
  2. 清熱解毒: 地榆兼具清熱解毒之功,可有效治療熱毒瘡瘍、口舌生瘡等症狀。倍榆散中加入地榆,可有效控制感染,防止傷口化膿,促進傷口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倍榆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倍榆散主治「小兒脫肛」,乃針對肛門直腸脫垂之證。此症多因小兒氣虛下陷,或濕熱下注、久瀉久痢,導致肛門失固。方中以簡藥配伍,專注收斂固脫、涼血止血,符合小兒用藥「量輕效專」之特點。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五倍子

    • 性味功效:酸澀寒,入肺、大腸經。具強力收斂之性,《本草綱目》載其「斂肺降火,澀腸固脫」。
    • 作用機理:酸澀能直接收縮脫出之直腸黏膜,減緩局部充血;其寒性可輕清腸道濕熱,輔助改善因濕熱下注所致的腫脹。
  2. 地榆

    • 性味功效:苦酸微寒,入肝、大腸經。長於涼血止血、解毒斂瘡,《日華子本草》言其「止腸風瀉血」。
    • 作用機理:針對脫肛伴隨的黏膜損傷或輕微出血,地榆能清熱涼血、促進創面收斂,與五倍子協同形成「澀中寓清」之功。

三、配伍邏輯推導

  • 標本兼顧:五倍子主「澀其脫」治標,地榆主「清其因」(濕熱或血熱)輔助治本,二者等分體現「收斂不助熱,清熱不傷正」的平衡。
  • 劑型設計:散劑以米飲調服,米飲甘平護胃,既可載藥下行直達腸道,又能緩和藥性,適合小兒脾胃。
  • 劑量考量:每次5分至1錢(約1.5-3克),量輕而力專,符合小兒臟腑嬌嫩、不耐攻伐的特性。

四、延伸推論
此方若用於成人脫肛屬輕證者,可加大劑量;若氣虛明顯,可仿《脾胃論》思路,加黃耆、升麻以升提中氣。現代應用中,亦可外敷患處,加強局部收斂效果。

總結:倍榆散以簡約配伍,體現中醫「澀可去脫」與「酸苦泄熱」的治法融合,針對脫肛的局部病理(黏膜鬆弛、充血)與整體病機(濕熱或氣陷)皆有所顧及。

傳統服藥法


五倍子、地榆各等分。
上為末。
每服5分或1錢,米飲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脫肛

相同名稱方劑


倍榆散, 出處:《赤水玄珠》卷十五。 組成:五倍子、地榆各等分。 主治:小兒脫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