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榆水

地榆水

DI YU SHUI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5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肺經 25%
腎經 25%
大腸經 25%
肝經
肺經
腎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地榆水」方劑中含有「地榆」,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1. 地榆功效: 地榆味苦、澀,性寒,歸肝、脾經。具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收斂止瀉的功效。在方劑中,地榆主要發揮涼血止血的作用,適用於熱毒血熱引起的出血症狀。
  2. 方劑主治: 「地榆水」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血熱妄行引起的各種出血,如吐血、衄血、咯血、尿血、便血等。地榆作為方劑中主要的藥物,其涼血止血的功效正好可以針對病症,達到止血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地榆水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地榆水為外治濕瘡之簡易方,主治「急性濕疹,濕潤糜爛,流水淋漓」。古代醫家認為,此類皮膚疾患多因濕熱蘊結肌膚,或風毒外襲,導致局部氣血壅滯,水濕浸淫。地榆性微寒,味苦酸澀,歸肝、大腸經,傳統應用以清熱解毒、收斂止血見長,尤其擅長處理濕熱瘡瘍、血痢等症。透過煎湯外敷,直接收斂瘡面滲液,清解局部濕熱毒邪,緩解皮膚糜爛流水之狀。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主藥地榆

    • 性味功效:地榆苦寒沉降,酸澀收斂,古籍《本草綱目》載其「除下焦熱,治大小便血證」,而《日華子本草》則言其「止膿血,治瘡瘍」。其寒能清熱,苦能燥濕,澀能斂瘡,三者協同,恰合濕熱型濕疹之病機。
    • 外用機制:地榆含鞣質(如地榆皂苷、沒食子酸等),現代藥理證實其具顯著收斂作用,能凝固蛋白質,減少組織滲出,並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皮膚常見病原菌,符合古代「斂瘡止水」之效。
  2. 劑型設計

    • 水煎濃縮後,以紗布濕敷,使藥效直接作用於患處。此用法類似古代「溻法」,透過局部滲透,清熱毒、收濕液,且避免內服苦寒傷胃之弊。
  3. 配伍思想

    • 此為單行方,藥專力宏,針對濕疹「濕、熱、爛」三大特徵。古代外科強調「乾毒外出」,地榆水濕敷既可抑制滲出過度(防傷正氣),又能清解熱毒(治其本因),符合「急則治標」之則。

總言之,地榆水之效,基於「清熱斂濕」核心,透過外治直達病所,既承襲地榆傳統藥性,亦吻合現代對其成分與機制的認識。

傳統服藥法


地榆31克。
加水2碗,煎成半碗,
用紗布浸藥液,濕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地榆水,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地榆31g。 主治:急性濕疹,濕潤糜爛,流水淋漓。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