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枇杷葉汁,顧名思義,其組成只包含枇杷葉。此藥方源於民間,以其簡便易得而聞名。
枇杷葉性涼味甘,具有清肺止咳、降氣化痰之效。單味使用,即可針對咳嗽痰多、氣喘等症狀,尤其適用於肺熱咳嗽,或燥熱傷肺引起之咳喘。
因此,枇杷葉汁以單味藥材製成,充分發揮枇杷葉的藥性,達到治療目的,同時也避免了多味藥材配伍可能產生的藥性相剋或副作用。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枇杷葉汁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分析以下古籍醫案,枇杷葉汁主要展現出以下主治功效:
一、 止嘔止啘,和胃降逆:
多部醫籍明確記載枇杷葉汁具有止嘔的功效。《醫學綱目》引《本草》指出枇杷葉汁能“治卒嘔吐不止,不欲食”,並能“偏理嘔啘”。《赤水玄珠》亦記載“單煮枇杷葉汁飲之,此物味苦平,下氣”,說明枇杷葉汁能通過降氣來達到止嘔的效果。《太平聖惠方》提及飲酒前服用枇杷葉汁能增進酒量,側面反映其和胃降逆,減輕因飲酒可能導致的嘔吐不適。
二、 清熱止渴,治療煩熱:
《醫學綱目》引《本草》載枇杷葉汁能“止渴”,與其古代功效主治的“乾嘔煩熱”相符。《風勞臌膈四大證治》中提到“嘔而渴,煮枇杷葉汁主之”,表明枇杷葉汁可用於治療因熱邪引起的口渴症狀。
三、 宣肺止咳,化痰利咽: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記載“以枇杷葉拭去毛淨。煮汁飲之。亦治咳嗽”,直接指出枇杷葉汁具有治療咳嗽的功效。《續名醫類案》中提及枇杷葉汁可加入川貝母末治療咳嗽多痰,更強調了其化痰止咳的作用。
四、 其他應用:
《醫學綱目》引“丹”的觀點,認為枇杷葉汁可用於治療“婦人月經時口渴,吃水多,心痞,善嘔不食”,顯示其在特定婦科疾病中亦有一定的應用價值。《臨證指南醫案》等醫案中,葉天士常將枇杷葉汁與杏仁、桔梗、枳實等配伍,用於治療頻吐胃傷、諸經之氣上逆等複雜病症,表明枇杷葉汁在臨床應用中具有一定的靈活性。
治療原理分析:
枇杷葉味苦、性平,歸肺、胃經,具有清肺止咳、降火化痰、和胃降逆、潤肺止喘、利咽消腫等多重功效。其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苦平降泄: 枇杷葉味苦性平,苦能降泄,平能和胃。其苦味入胃,能助胃氣下降,從而達到止嘔止啘的效果,適用於各種原因引起的嘔吐,尤其是熱性嘔吐。
- 清熱潤燥: 枇杷葉歸肺經,具有清肺熱、潤肺燥的功效,能有效緩解因熱邪引起的煩熱口渴等症狀。《內經》有“燥者潤之”的治療原則,枇杷葉的潤肺作用亦有助於緩解燥咳。
- 化痰止咳: 枇杷葉能清肺化痰,使痰液易於咳出,從而達到止咳的目的。其利咽消腫的功效,亦有助於改善因咽喉不適引起的咳嗽。
總之,枇杷葉汁的治療功效主要基於枇杷葉本身的藥理作用,通過其苦平降泄、清熱潤燥、化痰止咳的特性,針對乾嘔煩熱、咳嗽等病症發揮治療作用。在臨床應用中,可單用取效,亦可配伍其他藥物,以增強療效或治療更為複雜的病症。
傳統服藥法
枇杷葉(拭去毛,淨)。
煮汁。飲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枇杷葉汁,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 組成:枇杷葉(拭去毛,淨)。 主治:乾嘔煩熱,亦治咳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