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口丹
JIN KOU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統》卷三十六引《醫學集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熱 (1.88)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禁口丹方劑中包含枇杷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1. 清肺止咳:枇杷葉性涼,味甘,入肺經,具有清肺熱、止咳化痰的功效。禁口丹多用於治療風熱犯肺引起的咳嗽、咽痛、口渴等症狀,枇杷葉可有效緩解肺熱,減少咳嗽。
2. 和胃降逆:枇杷葉亦有和胃降逆之功,能緩解胃氣上逆所致的嘔吐、反胃等症狀。禁口丹可能包含其他成分,例如半夏等,治療一些伴隨胃氣上逆的咳嗽,枇杷葉可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禁口丹中加入砂仁,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行氣止痛: 砂仁味辛、性溫,入脾、胃經,能行氣消積,止痛止嘔。禁口丹通常用於治療口瘡、舌炎等口腔疾病,而砂仁能行氣活血,有助於消散口腔內積聚的熱毒,緩解疼痛。
- 健脾開胃: 砂仁能健脾開胃,促進消化吸收。口瘡、舌炎等口腔疾病常伴有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砂仁能增進食慾,有助於身體恢復。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禁口丹」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根據古文記載,禁口丹主治「噤口痢」,亦治「痢瀉而吐食」。
- 噤口痢:指痢疾伴有噁心嘔吐、不能進食的症狀。
- 痢瀉而吐食:指痢疾腹瀉並伴有嘔吐食入之物的症狀。
總而言之,禁口丹主要用於治療痢疾,特別是伴有嚴重嘔吐、無法進食的痢疾症狀。
治療原理
古文記載禁口丹由以下兩味藥物組成:
- 枇杷葉(蜜炙):十片
- 砂仁:十枚
兩味藥物研磨成末,用熟蜜調和後塗抹於口上。
成分分析
- 枇杷葉:性味苦、微寒,歸肺、胃經。具有清肺止咳,降逆止嘔的功效。蜜炙後可增強其潤肺止咳的作用。在本方中,枇杷葉主要針對「吐食」的症狀,發揮降逆止嘔的作用。
- 砂仁:性味辛、溫,歸脾、胃、腎經。具有化濕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的功效。在本方中,砂仁主要針對「痢瀉」的症狀,發揮溫脾止瀉、行氣和胃的作用,有助於緩解脾胃虛寒、運化失職導致的痢疾和嘔吐。
綜合作用
禁口丹將枇杷葉與砂仁合用,標本兼治。枇杷葉清降肺胃之氣以止嘔,砂仁溫運脾胃以止瀉,兩藥配伍,共奏和胃降逆,溫中袪濕止瀉之功。加上蜂蜜調和,既可矯味,又能和中,使藥物更易被接受和吸收。塗抹於口上的用藥方式,也可能是通過刺激口腔黏膜或經絡穴位來發揮治療作用。
其他療法
古文中還提到了其他治療噤口痢的方法:
- 木鱉子研雄黃少許貼臍中:木鱉子具有消腫散結,祛毒的功效;雄黃具有解毒殺蟲,燥濕祛痰,截瘧的功效。二者合用外敷於臍部,可能有助於清熱解毒,緩解痢疾症狀。
- 東方日照壁土炒陳皮為末,每服一錢,薑棗煎湯調下:陳皮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東方日照壁土,《本草綱目》中記載其可以「治反胃嘔吐」,具有溫中止嘔的作用;薑棗煎湯,溫中散寒。此方主要通過溫中理氣,燥濕和胃來治療噤口痢。
- 芥菜子(三錢)擂成膏貼臍上:芥菜子具有溫肺豁痰利氣,散結通絡止痛的功效。外敷於臍部,可能通過溫通經絡、散寒止痛來緩解症狀。
這些療法都體現了中醫外治法的應用,通過不同的藥物和給藥途徑來達到治療的目的。
總結
禁口丹是一個治療噤口痢的有效方劑,其治療原理主要是通過枇杷葉的降逆止嘔和砂仁的溫脾止瀉作用,共同達到和胃降逆、溫中袪濕止瀉的效果。古文中記載的其他療法也從不同角度提供了治療噤口痢的思路,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和多途徑給藥的特點。
以上分析基於古文內容,更詳細的藥理作用和臨床應用還需參考現代醫學研究。
傳統服藥法
枇杷葉10片(蜜灸),砂仁10枚。
上為末。
熟蜜調抹口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禁口丹, 出處:《醫統》卷三十六引《醫學集成》。 組成:枇杷葉10片(蜜灸),砂仁10枚。 主治:噤口痢;亦治痢瀉而吐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