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效散
SHEN XIAO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23.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神效散中加入砂仁,主要原因有二:
- 溫脾止嘔:砂仁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脾止嘔的作用。神效散可能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寒邪犯胃引起的嘔吐、腹痛等症狀,砂仁有助於溫暖脾胃,緩解嘔吐。
- 行氣消脹:砂仁芳香氣味辛溫,具有行氣消脹的作用。若神效散用於治療氣滯腹脹,砂仁有助於疏通氣機,消除腹脹,改善消化功能。
總之,神效散中加入砂仁,是利用其溫脾止嘔、行氣消脹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神效散」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婦女孕期因「攧撲閃肭」(跌倒或外力挫傷)而致:
- 傷損胎動:外力撞擊導致胎動不安,疼痛劇烈。
- 漏胎下血:陰道出血,若失血過多恐危及母胎。
- 崩暴下血:突發性大量出血,類似血崩。
此方針對「外傷性胎動不寧」與「異常出血」兩大證候,以止痛、止血、安胎為核心目的。
二、組成藥物之邏輯分析
(1)罌粟殼(蜜水炒)
- 止痛固澀:含生物鹼(如嗎啡類成分),能強力鎮痛,緩解傷損劇痛;蜜炒緩和其峻性,兼 收斂止血,適用於下血不止。
- 安胎邏輯:通過抑制子宮痙攣性收縮,間接穩定胎元。
(2)白芷
- 散風止痛:辛溫走表,能疏散外傷後滯留經絡的風邪,改善局部氣血瘀滯之痛。
- 止血:古代用其「燥濕攝血」之功,對崩漏、創傷出血有一定效果。
(3)烏梅(連核用)
- 酸收止血:酸澀之性收斂止血,治漏下、崩中;核具 破瘀 之效,防止血留瘀。
- 安胃生津:緩解孕期嘔逆,防他藥傷胃。
(4)乳香
- 活血定痛:為傷科要藥,能行氣血、消瘀腫,治「傷損痛不可忍」。
- 去瘀生新:與烏梅核協同,避免罌粟殼過度收澀導致血瘀。
(5)撫芎(川芎)
- 行氣活血:辛溫走竄,推動氣血運行,助乳香散瘀,並引藥入血分。
- 安胎爭議:雖川芎被部分醫家視為妊娠慎用,但此方用量僅半兩,且與收澀藥配伍,取其「通中寓止」之妙。
三、全方配伍原理
標本兼治:
- 治標:罌粟殼、烏梅急斂止血;乳香、撫芎活血止痛,防血瘀留寇。
- 治本:白芷祛外邪,川芎調氣血,消除傷損後氣血逆亂之病機。
動靜平衡:
- 靜(收斂):罌粟殼、烏梅。
- 動(行散):乳香、川芎。
避免過止成瘀,過行傷胎。
臟腑兼顧:
- 肝脾同調:川芎入肝活血,白芷入脾燥濕,符合「女子以肝為先天」「胎繫於脾」之說。
此方體現中醫「急則治標」與「通澀並用」的思維,適用於孕婦外傷後之急症,然須嚴格辨證為 實證夾瘀 者方宜。
傳統服藥法
罌粟殼(去梗蒂,銼碎,蜜水炒)1兩,白芷1兩,鳥梅(和核)1兩,乳香半兩,撫芎半兩。
上(口父)咀。每服2錢,水1盞,煎7分,空心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神效散, 出處:《本事》卷六。 組成:白浮石、蛤粉、蟬殼(去頭足)各等分。 主治:渴疾,飲水不止。
神效散, 出處:《保命歌括》卷十三。 組成:透明雄黃2錢,松縣黃丹2錢,馬牙消3錢。 主治:腰痛不能轉側。
神效散, 出處:《回春》卷五。 組成:膽礬1分。 主治:心痛作酸,及水停心下,作聲如雷;又治口眼歪斜,不省人事。
神效散, 出處:《百一》卷十八引錢季毅方。 組成:縮砂仁(去膜,熨鬭內略炒)。 主治:妊孕攧或閃肭。傷損胎動,痛不可忍,漏胎下血,血盡則死,及崩暴下血者。
神效散, 出處:《慈幼新書》卷十一。 組成:金銀花2錢,歸尾2錢,紫草1錢,木通1錢,苦參1錢,蟬蛻1錢,白芷1錢,皂角刺1錢,川牛膝1錢,紅花3分,甘草3分,川烏3分。 主治:楊梅疳瘡,魚口便毒,不拘新久。
神效散, 出處:《得效》卷四。 組成:南木香2錢半,青皮2錢半,陳皮2錢半,麥糵(炒)2錢半,大枳殼(炮)2錢半,京三棱2錢半,蓬莪朮2錢半,神曲(炒)2錢半,甘草(炙)2錢半,北白芍藥2錢半,川白芷2錢半,肉桂(去皮)2錢半,玄胡索2錢半,破故紙2錢半,蓽澄茄1錢,丁香1錢。 主治:遠年近日一切脾疼,遇食冷物,或天氣寒,陰冷便作,胸間一點痛起,或引入背膂,痛不可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