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坎散

鎮坎散

ZHEN KAN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偏熱 (1.8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33%
心經 16%
膀胱經 16%
脾經 16%
腎經 16%
胃經
心經
膀胱經
脾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鎮坎散方劑中加入西瓜,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暑:西瓜性寒涼,味甘,入心、胃經,具有清熱解暑、生津止渴的功效。鎮坎散主要用於治療暑熱中暑、煩躁不安、口渴心煩等症狀,西瓜的清熱解暑功效能有效緩解患者的暑熱症狀。
  2. 利尿消腫:西瓜富含水分,且具有利尿作用,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有利於排除體內毒素和廢物,緩解水腫。鎮坎散中加入西瓜,可以起到利尿消腫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鎮坎散中加入砂仁,主要是為了其 理氣和中 的功效。

砂仁味辛、性溫,歸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嘔、消食化積的功效。在鎮坎散中,砂仁主要作用於以下兩個方面:

  1. 理氣止痛: 鎮坎散主要治療心腹疼痛,而砂仁能行氣止痛,緩解心腹脹痛、氣滯血瘀之痛。
  2. 溫中止嘔: 鎮坎散的組成中包含一些寒涼藥物,可能造成脾胃虛寒、寒凝氣滯,而砂仁溫中止嘔,可緩解寒涼藥物對脾胃的損傷,減少嘔吐等不良反應。

因此,鎮坎散中加入砂仁,有助於協調藥性、增強療效,使藥物更有效地治療心腹疼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鎮坎散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籍,主治「蓄水淤脹」,專攻水濕停滯、氣機壅塞之重症,其症見腹大如鼓、脹硬拒按,伴氣逆喘滿、二便不利、面目浮腫,屬中醫學「鼓脹」範疇。此類病機多因三焦氣化失司,水濕與瘀濁互結,壅滯於腹中,傳統辨證為「水鼓」或「氣鼓」之實證。方以「調氣利水」為法,旨在疏瀉三焦壅滯,通調水道,兼行氣活血以消脹滿。

組成與治療原理推析

  1. 大西瓜為君,通利三焦
    西瓜古稱「天生白虎湯」,其性甘寒,本具利水退腫之效。此方取西瓜皮(非瓤)煅炭,既存其清熱利尿之性,更藉炭化增強吸附濁邪、通利壅滯之力。西瓜皮輕清上焦、滲泄中下焦,尤善走皮膜以消水腫,煅後兼能化瘀,契合「水瘀互結」之病機。

  2. 砂仁為臣,醒脾調氣
    春砂仁辛溫芳香,歸脾胃經,功擅醒脾化濕、行氣寬中。此處用一兩,量重取其辛散之力,既能助西瓜皮宣通水濕,又可行氣解鬱以消腹脹。砂仁與煅蒜同用,溫寒並舉,防西瓜過寒傷中,亦寓「氣行則水行」之意。

  3. 獨子大頭蒜佐使,破結通竅
    大蒜辛熱,具「通五臟、達諸竅」之效,民間用治水腫積驗。此方取49枚獨子蒜(性烈於普通蒜),煅後去其峻烈而存溫通之性。大蒜煅炭後辛散走竄,能破腹膜之水氣壅滯,尤善通二便、消脹滿,與砂仁協力開郁結,助西瓜皮引水邪下泄。

組方邏輯與整體機理
此方以「通、消、利」為核心:

  • :蒜炭與砂仁破氣機之結,開水濕之閉。
  • :西瓜皮炭吸附水濁,化解腹中瘀滯。
  • :三藥協同重建三焦水道,使蓄水從二便分消。

尤其妙在「煅製」工藝:

  • 西瓜裹泥煅炭,取其「炭性」吸附濁邪,兼制寒涼。
  • 蒜煅後減其刺激,專攻溫通,避免耗陰。
  • 陳酒和泥塗封,酒性上行外達,既助藥力透發,又防煅時藥氣外洩。

全方寒溫互制,標本兼顧,針對「水鼓」急症,短期或可收通利消脹之效,然須中病即止,防克伐正氣。其組方思維體現「給邪出路」之傳統治法,結合煅藥特色,反映古代對重症鼓脹的攻邪策略。

傳統服藥法


大西瓜1只,春砂仁1兩,獨子大頭蒜49枚。
調氣利水。
先將西瓜蒂邊開一孔,挖出瓜瓤,只留沿皮無子者,將砂仁及蒜頭裝入,仍用瓜蒂蓋好,用壇頭泥以陳酒化開,塗於瓜上令遍,約厚1寸,於泥地上挖1小坑,用磚將瓜擱空,下以炭火煅之,四周均燒,約煅半日熄火,待其自冷,次日打開去泥淨,取瓜炭及藥,研為細末。
每服1-2錢,陳酒或米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鎮坎散,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杭州方)。 組成:大西瓜1隻,春砂仁1兩,獨子大頭蒜49枚。 主治:調氣利水。主治:蓄水淤脹。腹大異常,脹硬如鼓,氣逆喘滿,二便不暢,面目浮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