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西瓜方

蒜西瓜方

SUAN XI GUA F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0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33%
胃經 33%
膀胱經 33%
心經
胃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蒜西瓜方中加入西瓜,主要考量其性寒、味甘,具有以下功效:

  1. 清熱解暑: 西瓜性寒,能清熱解暑,對於暑熱引起的口渴、煩躁、小便不利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2. 利尿消腫: 西瓜富含水分,有利尿消腫之效,可幫助體內毒素排出,減輕水腫。

此外,西瓜與大蒜搭配,可以相互增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大蒜性溫,可溫中散寒,與西瓜性寒互補,使藥效更加協調。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蒜西瓜方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記載主治「蠱脹」,為中醫古代病名,類似於現代所稱之「水腫」「鼓脹」。蠱脹多因水濕停滯、氣血瘀阻所致,表現為腹部脹大如鼓、四肢消瘦,或伴隨小便不利等症狀。此方以西瓜、蒜兩味為主,古代醫家認為其能「消脹利水」,通過利濕、行氣、通腑之效緩解腹脹。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西瓜(甘寒)

    • 中醫理論中,西瓜稱「天然白虎湯」,能清熱解暑、生津利尿,尤擅利水消腫。《本草綱目》載其「消煩止渴,解暑熱,療喉痹,寬中下氣,利小水」。西瓜瓤富含水分,可促進小便排泄,緩解水濕停聚。
    • 現代觀點:西瓜含鉀離子及高水分,能調節體內電解質平衡,促進腎臟排水,減輕水腫。
  2. 蒜(辛溫)

    • 蒜性溫味辛,能「通五臟,達諸竅,去寒濕,辟邪惡,消癰腫」(《本草綱目》)。其辛散之力可溫通氣血、化濕行滯,與西瓜搭配能抵消寒性,兼顧行氣利水。
    • 現代觀點:蒜含硫化合物(如大蒜素),具抗菌、抗炎作用,可能改善腸道蠕動及微循環,輔助消除腹腔積液。
  3. 配伍邏輯

    • 寒溫並用:西瓜偏寒,恐傷脾胃陽氣,佐以辛溫之大蒜,既能溫中化濕,又能防止過寒礙胃。
    • 利水與行氣結合:西瓜利尿治標,大蒜行氣治本,針對水濕與氣滯共病之蠱脹。
    • 蒸製法:以蒸汽煎煮,使瓜蒜藥性融合,溫和釋放有效成分,兼取二者精華。

歸納推測的可能功效

此方透過「利水消腫」與「行氣導滯」雙重機制:

  1. 滲濕利尿:西瓜促小便排泄,減少體內水濕蓄積。
  2. 行氣散結:蒜激活脾胃氣機,疏通瘀滯,改善腹脹。
  3. 通腑解毒:蒜的抗菌作用或輔助調節腸道環境,減少脹氣。

適用於「濕熱內蘊兼氣滯」型脹滿,對早期水腫或功能性腹脹(如肝硬化腹水初期)或有緩解之效,體現中醫「通因通用」的治療思維。

傳統服藥法


西瓜1個。
切去頂,如滿瓤,挖去瓤三成,入蒜瓣以滿為度,將原頂蓋之,放在新砂鍋內,又著新鍋合上,用煤火蒸熟。瓜蒜湯盡食之。三日之內盡消,屢驗,救活人多矣。
不忌鹽、醬。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蒜西瓜方, 出處:《良朋匯集》卷二。 組成:西瓜1個。 主治:蠱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