噤口丹

JIN KOU D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偏熱 (1.88)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33%
肺經 16%
心經 16%
脾經 16%
腎經 16%
胃經
肺經
心經
脾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2-26

方劑組成解釋

噤口丹方劑中加入枇杷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潤肺,止咳化痰:枇杷葉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潤肺、止咳化痰的功效。噤口丹多用於治療風熱犯肺、咳嗽氣喘、痰多黃稠等症,枇杷葉可以清熱潤肺,化解痰熱,緩解咳嗽,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2. 疏散風熱,解表清熱:枇杷葉除了清熱潤肺,還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清熱的作用。噤口丹也常用於治療風熱感冒,枇杷葉可以幫助疏散風熱,緩解感冒症狀,促進康復。

噤口丹方中加入砂仁,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行氣止痛:砂仁性溫味辛,具有行氣止痛、溫脾止嘔的功效。噤口丹多用於治療因寒邪客胃、氣機阻滯所致的噤口、腹痛、嘔吐等症。砂仁能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有助於緩解患者的胃痛、腹痛,並促進胃氣運行,減少嘔吐。
  2. 溫脾止嘔:砂仁還能溫脾胃,助消化,止嘔逆。噤口丹治療的病症常伴有嘔吐,而砂仁的溫脾止嘔功效可以有效緩解嘔吐症狀,使患者更易服藥,提高藥物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噤口丹」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古文記載,「噤口丹」主要用於治療噤口痢,症狀為嘔吐不止、不能進食;也可用於治療痢疾伴有嘔吐食不下嚥的情況。

治療原理分析:

方中枇杷葉,性味苦、微寒,入肺、胃經,具有清肺化痰、降逆止嘔的作用,針對噤口痢中嘔吐的主要症狀。砂仁,性味辛、溫,入脾、胃、腎經,具有化濕行氣、溫中止嘔、健脾開胃的作用,針對噤口痢中脾胃虛弱、食慾不振的情況。二者合用,一清一溫,既能止嘔,又能開胃納食,標本兼治。

古文也提到用「熟蜜調,抹口上」的使用方法,蜂蜜甘甜滋潤,不僅可以作為賦形劑,也具有一定的潤燥、止痛功效,並可改善口感,便於患者服用。

古文進一步提及「半夏(四錢),人參(八錢)姜煮乾,焙末。以姜粉入香附,丸服,連多加參煎呷。」這部分雖然未明確說明是噤口丹的組成,但可能為噤口丹的加減方,其治療機理與噤口丹相近,利用半夏、生薑溫中止嘔,人參、香附補益脾胃,行氣止痛。

此外,古文關於痢疾的辨證論治,提及白芍、甘草、當歸、白朮等藥物,並強調以小便清白或赤澀來辨別寒熱,以及根據大便性狀、脈象等綜合判斷病情,為治療噤口痢提供了更廣泛的理論依據。

總之,噤口丹以枇杷葉和砂仁為主藥,通過清肺化痰、降逆止嘔、健脾開胃的功效,達到治療噤口痢、痢疾伴嘔吐食不下嚥的目的。其治療原理符合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體現了中藥方劑配伍的精妙之處。

傳統服藥法


枇杷葉(蜜炙)10張,縮砂10個(末)。
熟蜜調,抹口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嘔吐牙齒緊閉口張不開

相同名稱方劑


噤口丹, 出處:《脈因證治》卷上。 組成:半夏4錢,參8錢。 主治:噤口痢,嘔不納食;亦治痢吐食。

噤口丹, 出處:《脈因證治》卷上。 組成:枇杷葉(蜜炙)10張,縮砂10個(末)。 主治:噤口痢,嘔不納食;亦治痢吐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