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散

黑龍散

HEI LO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

寒性指數

24

熱/寒比例

極寒 (0.08)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40%
肝經 22%
肺經 18%
心經 18%
胃經
肝經
肺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黑龍散中加入枇杷葉,主要是因為其具備以下兩項功效:

  1. 清肺止咳: 枇杷葉性涼,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潤肺、止咳化痰的功效。對於因肺熱燥咳、痰多黏稠等症狀,枇杷葉能有效清熱潤肺,化痰止咳,改善呼吸道不適。
  2. 降逆止嘔: 枇杷葉還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緩解因肺熱上逆所致的噁心嘔吐。對於一些伴隨咳嗽、嘔吐的患者,枇杷葉的加入有助於緩解症狀,提高藥效。

黑龍散中包含穿山甲,主要原因如下:

  1. 通經活絡:穿山甲性味辛、鹹、微寒,具有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的功效。在黑龍散中,穿山甲可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促進氣血流通,解除經絡阻滯,緩解疼痛。
  2. 散結消腫:穿山甲能活血化瘀、消腫散結,對於一些因氣血瘀滯、痰濕凝結而引起的腫塊、結節等,具有一定療效。黑龍散中加入穿山甲,有助於散結消腫,改善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黑龍散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黑龍散主要用於治療跌撲傷損、筋骨碎斷、骨折及刀箭蟲傷成瘡等外傷病症。此方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適用於因外力導致的軟組織挫傷、骨折及創傷感染。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活血散瘀

  • 歸尾:活血通經,促進局部氣血運行,消散瘀血。
  • 赤芍: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用於瘀血腫痛。
  • 紅花、蘇木(加減用藥):加強活血通絡,針對嚴重瘀血阻滯。
  • 蒲黃:化瘀止血,防止內出血,並促進血腫吸收。

2. 溫經通絡

  • 肉桂:溫陽散寒,促進血行,改善因寒凝導致的氣血不暢。
  • 乾薑:溫中散寒,增強局部血液循環,防止傷後寒凝血瘀。

3. 滋陰養血、促進修復

  • 生地:涼血滋陰,防止瘀血化熱,兼能養陰生新。
  • 黑豆:補腎解毒,促進筋骨修復,並有利水消腫之效。

4. 調和藥性、緩急止痛

  • 甘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並有抗炎作用。
  • 香附(加減用藥):疏肝理氣,防止氣滯加重血瘀。

5. 引藥入血、增強療效

  • 童便(人尿沉澱):古代認為可化瘀止血,引藥下行至傷處。
  • :辛溫行散,助藥力直達病所,活血通絡效果更佳。

治療原理總結

此方結合活血化瘀、溫通經絡、滋養修復三法,針對外傷後的氣血瘀滯、腫痛及組織損傷進行調理。

  • 初期(急性期):以活血消腫為主(歸尾、赤芍、蒲黃)。
  • 中期(恢復期):配合溫通經絡(肉桂、乾薑)與滋養修復(生地、黑豆)。
  • 加強版:若瘀血嚴重,可加紅花、蘇木以增強散瘀;氣滯者加香附理氣止痛。

整體而言,黑龍散體現了中醫「瘀去則新生」的治療思想,適合各類外傷所致的氣血瘀阻證。

傳統服藥法


歸尾、赤芍、肉桂、乾薑、黑豆、蒲黃、甘草、生地。
加童便、酒各半盞煎。或加紅花、蘇木、香附。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及十二指腸炎胃下垂心情煩燥牙齒緊閉口張不開昏迷胞衣不下

相同名稱方劑


黑龍散, 出處:《玉案》卷六。 組成:山木炭、黃連、大黃各等分。 主治:一切湯火傷。

黑龍散, 出處:《接骨圖說》。 組成:苦瓠霜(大者,瓣共霜)、鹽梅(2味燒存性)。 主治:墜馬或高墜,腰腳腫痛。

黑龍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一。 組成:附子1枚半兩(燒存性,用冷灰焙,去火毒)。 主治:傷寒陰盛隔陽,身冷煩躁,脈細沉緊。

黑龍散, 出處:《衛生總微》卷七。 組成:麻黃(去根節)3分,竹茹1分,蘇木1分,蠍梢21個,烏龍土1分。 主治:小兒傷寒在表,服冷藥寒伏於中,危困不得汗。

黑龍散, 出處:《保嬰撮要》卷十六。 組成:枇杷葉(去毛)半兩(一雲山枇杷根),川山甲6兩(炒黃或煉存性)。 主治:跌撲傷損,筋骨碎斷,骨折,刀箭蟲傷成瘡。

黑龍散, 出處:《博濟》卷五。 組成:穿山甲4兩,虎頭骨4兩,洛粉3兩(炒,帶黃色爲度),麝香1錢,龍腦1錢,丁香1兩(新瓦焙,微見火氣)。 主治:補碎續筋。主治:傷折手腳,骨髓衝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