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至聖散中加入枇杷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清肺止咳: 枇杷葉性涼,味甘,入肺經,具有清肺熱、化痰止咳之效。對於肺熱咳嗽、痰多粘稠、咽喉腫痛等症狀,枇杷葉能有效緩解。
- 潤肺生津: 枇杷葉富含水分及黏液質,可潤燥生津,滋養肺陰,緩解因肺燥引起的咳嗽、口渴、咽乾等症狀。
因此,至聖散中加入枇杷葉,可發揮其清肺止咳、潤肺生津的功效,提升方劑的整體療效。
至聖散方劑中包含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化痰: 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至聖散主要用於治療痰濕阻肺,咳嗽痰多,胸悶氣喘等症,半夏可有效祛除痰濕,改善呼吸道症狀。
- 降逆止嘔: 半夏還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可治療痰濁上逆所致的嘔吐。至聖散中加入半夏,有助於抑制嘔吐,緩解患者不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至聖散主治「老幼暴吐,服藥不止者」,意指無論老人或幼兒,因急性嘔吐(可能因外感、飲食不節或胃氣上逆所致)且其他藥物難以止嘔時,此方可發揮療效。古代方書特別標註「暴吐」,強調其針對急症、實證的調理方向,非慢性虛弱之嘔吐。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緊小乾蠍(全蠍):
- 主藥全蠍性辛平,善於「熄風止痙、通絡解毒」,傳統用於風動抽搐、中風等症。此處取其「降逆止嘔」之效,可能與其鎮靜風動(如胃氣上沖之逆)的特性相關。
- 以薄荷包裹炙焦:薄荷辛涼,能疏風散熱、辟穢化濁,可能用以緩解全蠍之燥性,並加強其止嘔效果(薄荷本身亦有輕微止嘔作用)。火炙後薄荷焦香,或能增強溫中止逆之功。
金銀湯調服:
- 金銀(應指金銀花)清熱解毒,可能用於兼顧嘔吐伴隨的熱象(如暑熱或食滯化熱)。若為「金銀器物煎湯」,則取其重鎮安胃之意,但前者較符合古代用藥習慣。
麝香、牛黃(加味選用):
- 兩者皆屬芳香開竅、清熱解毒之品。麝香能通絡辟穢,牛黃可清心化痰,加入後可強化全蠍通降之效,尤其適用於痰熱阻滯或神昏伴嘔者。
整體治療原理:
此方以全蠍為核心,透過其熄風通絡之力,平息胃氣上逆之「風動」病機;薄荷協調藥性,金銀湯清熱或鎮胃,麝香、牛黃則針對兼證(如痰熱閉阻)。全方側重「通降」與「止痙」,推測其適應症可能包含現代所謂胃腸痙攣、急性胃炎或神經性嘔吐等。屬「急則治標」之方,非長期調養之劑。
傳統服藥法
緊小乾蠍49枚(每1蠍,以4葉薄荷包合,綿線系之,火炙焦去線)。上為末。
金銀湯調3豆許大,3歲倍之,量大小加至半匕;以麝香、牛黃少許調服益佳。
(《幼幼新書》卷九引《譚氏殊聖》)。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至聖散,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二。 組成:香白芷1斤(生銼),甘草半斤。 主治:一切時行傷寒。
至聖散, 出處:《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枇杷葉(淨刷去葉後毛,銼碎)2兩,半夏(咬碎)4兩。 主治:老幼暴吐,服藥不止者。
至聖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六引趙捨人方。 組成:白蜆殼(泥中多年,色白圓小)1兩,蜜陀僧(同蜆殼煅)1兩,無各異半兩。 主治:疳瘡年深見骨,或乾或濕。
至聖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三。 組成:黃連5個(水洗),乾銅綠半兩(研),生白礬半兩(研),膩粉1錢,麝香1錢(研),乳香1錢(研)。 主治:小兒眼赤爛。
至聖散, 出處:《直指小兒》卷二。 組成:全蠍尾(去毒)21個,晚蠶蛾5錢,天漿子5錢,白附子(炮)5錢,辰砂(水飛)1分,麝香1分。 主治:嬰孩小兒中風痙病,昏悶不醒。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