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吮散

乳吮散

RU SHU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2.78)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8%
肺經 28%
心經 14%
脾經 14%
腎經 14%
胃經
肺經
心經
脾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乳吮散中包含枇杷葉,主要基於其清肺止咳、降逆止嘔的功效,用於治療小兒乳食停滯、嘔吐、咳嗽等症狀。

枇杷葉性涼味苦,入肺經,具有清肺熱、止咳化痰之效。對於小兒因乳食積滯、脾胃不和而引起的咳嗽,枇杷葉可以清熱化痰,緩解咳嗽症狀。同時,枇杷葉還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以幫助小兒止嘔,改善乳食停滯引起的嘔吐。

因此,乳吮散中加入枇杷葉,可以有效緩解小兒因乳食停滯引起的咳嗽和嘔吐,起到清熱化痰、降逆止嘔的作用,促進小兒的健康成長。

乳吮散方中加入丁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丁香性溫,入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乳吮散多用於治療小兒乳食積滯,腹痛、嘔吐等症,丁香能溫暖脾胃,驅散寒氣,緩解腹痛,並促進食物消化。
  2. 消腫止痛,改善乳汁分泌: 丁香亦有消腫止痛的作用,可改善乳腺炎導致的乳房腫痛,促進乳汁分泌,有利於小兒乳食的吸收。

丁香在乳吮散方中,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功效,達到溫中散寒、消腫止痛,改善乳汁分泌的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乳吮散》傳統功效分析

此方主治「嬰兒吐乳不定」,乃針對小兒脾胃虛弱、胃氣上逆所致吐乳問題。古代醫家認為,嬰兒臟腑嬌嫩,消化機能未穩,或因哺乳不節、寒溫失調,導致胃氣不降、乳食上泛。其用藥形式特殊,將藥末塗於乳頭,通過吮吸方式使藥力緩釋,契合嬰兒用藥之難,體現中醫「外治內效」的思維。

組成與藥理邏輯

  1. 枇杷葉(炙焦黃)

    • 性味苦平,傳統歸肺、胃經,能「下氣降逆」。經炙製後,苦降之性增強,專入胃經以平胃逆,《本草綱目》載其「治嘔噦不止」。焦黃後微兼溫性,可緩和苦寒,更適嬰兒稚陽之體。
    • 現代觀點:枇杷葉含揮發油、苦杏仁苷等,可能調節胃腸蠕動,抑制逆向收縮。
  2. 母丁香

    • 性味辛溫,主入脾胃,為「溫中降逆」要藥。《開寶本草》言其「療嘔逆甚驗」。其芳香之性可醒脾開胃,溫性則針對中焦虛寒氣滯所致嘔吐。
    • 現代觀點:丁香酚具鎮吐、抗菌作用,或能舒緩胃腸痙攣。

配伍原理
二藥一溫一平,辛開苦降相合:

  • 降逆為本:枇杷葉下氣,丁香降逆,共止胃氣上沖。
  • 溫中佐制:丁香之溫,平衡枇杷葉微寒,兼顧嬰兒脾胃虛寒潛因。
  • 外用之巧:藥末經乳哺攝入,量少力專,避免內服湯藥之負擔,尤宜「臟氣清靈」之小兒。

推論延伸
此方設計反映「治上焦如羽」的輕靈思路,且暗合現代「透皮吸收」與「微量給藥」概念。若吐乳因於寒客胃脘或乳積氣滯,此方可能透過局部刺激(丁香)與中樞調節(枇杷葉)協同起效,非單純對症,亦含預防復發之意。

傳統服藥法


枇杷葉1分(去毛,炙焦黃色),母丁香1分。
上為末。
每服少許,或半字、1字,塗乳上兒吮,便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乳吮散,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 組成:枇杷葉1分(去毛,炙焦黃色),母丁香1分。 主治:嬰兒吐乳不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