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羚羊黑膏湯中的「羚羊角」乃其關鍵藥材,其入藥原因可從兩個角度分析:
一、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羚羊角性寒,味苦鹹,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痛之效。對於因熱毒熾盛所致的頭痛、目赤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能起到良好的治療作用。
二、息風止痙,鎮驚安神:羚羊角還具有息風止痙、鎮驚安神之效。對於因肝風內動所致的抽搐、痙攣、神志不清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
因此,羚羊角在羚羊黑膏湯中,擔當著清熱解毒、涼血止痛、息風止痙、鎮驚安神的重要角色,是該方劑不可或缺的藥材。
羚羊黑膏湯中加入淡豆豉,主要有兩大原因:
- 清熱解毒: 淡豆豉性寒,味甘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止痛的功效。羚羊黑膏湯以清熱解毒為主,淡豆豉能助其清熱解毒之效,並解表散寒,對於風熱感冒、咽喉腫痛等症狀有輔助作用。
- 活血化瘀: 淡豆豉能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羚羊黑膏湯中常有活血化瘀的藥材,如羚羊角、川芎等,淡豆豉的加入,可以加強活血化瘀之效,促進血液循環,減輕局部組織的瘀血腫脹。
羚羊黑膏湯中加入桑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桑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可輔助羚羊角清熱解毒,針對外感風熱或內熱引起的發熱、咽喉腫痛等症狀,起到較好的緩解作用。
- 疏散風熱: 桑葉入肺經,可疏散風熱,散風止咳,與羚羊角一同使用,能更有效地清除體內風熱,改善因風熱上襲引起的頭痛、鼻塞等症狀。
總之,桑葉在羚羊黑膏湯中起到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輔助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治療功效。
羚羊黑膏湯中加入白蒺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 白蒺藜味辛、苦,性溫,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羚羊黑膏湯主治肝鬱氣滯所致的目赤腫痛,而白蒺藜的疏肝解鬱作用,可以緩解肝氣鬱結,進而達到改善目赤腫痛的效果。
- 清熱解毒,散風止癢: 白蒺藜亦具清熱解毒、散風止癢之效。羚羊黑膏湯除了治療目赤腫痛,亦可用於治療風熱上攻所致的皮膚瘙癢等症。白蒺藜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消除風熱,緩解皮膚瘙癢,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羚羊黑膏湯中加入牛蒡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牛蒡子性寒,味苦,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羚羊黑膏湯主治風熱毒邪犯肺,症見咳嗽痰稠、咽喉腫痛、口渴等,牛蒡子可輔助清熱解毒,消散肺熱,緩解咽喉腫痛。
- 宣肺利咽,通鼻竅: 牛蒡子還具有宣肺利咽,通鼻竅的功效,可以幫助改善因風熱犯肺引起的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狀。羚羊黑膏湯中加入牛蒡子,可以增強其宣肺利咽、通鼻竅的功效,從而更有效地治療風熱犯肺所致的各種症狀。
羚羊黑膏湯中加入桔梗,主要是為了宣肺利咽。
桔梗味辛、甘,性平,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排膿、祛痰等功效。
在羚羊黑膏湯中,桔梗能幫助疏散肺氣、化解痰濁,並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的功效,對於治療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痰多難咳等症狀有輔助作用。
羚羊黑膏湯中加入前胡,主要是針對其疏散風寒以及宣肺止咳的功效。
前胡性辛溫,入肺經,能宣散肺氣,止咳化痰。羚羊黑膏湯主要針對風寒束肺,肺氣不宣導致的咳嗽、痰多等症狀。前胡的加入,可以幫助疏解肺氣,驅散寒邪,進而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此外,前胡還可以通利鼻竅,有助於改善鼻塞等症狀。因此,前胡在羚羊黑膏湯中起着重要的輔助作用,可以加強整體療效。
羚羊黑膏湯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潤肺止咳: 杏仁性味甘苦平,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之效。羚羊黑膏湯主要用於治療肺熱咳嗽,而杏仁的潤肺功效可以緩解肺熱,並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止咳的效果。
- 宣肺通竅: 杏仁能宣肺通竅,有助於痰液的排出。羚羊黑膏湯中含有許多具有清熱解毒功效的藥材,這些藥材可能會導致痰液粘稠不易排出,杏仁的宣肺通竅作用可以幫助痰液順利排出,提高療效。
總而言之,杏仁在羚羊黑膏湯中的加入,既能潤肺止咳,又能宣肺通竅,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羚羊黑膏湯中加入川貝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潤肺止咳: 川貝母性涼,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的功效,可緩解因燥熱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症狀。羚羊黑膏湯本身以滋陰潤肺、清熱解毒為主,川貝母的加入有助於增強其潤肺止咳的效果,使藥效更加全面。
- 化痰排膿: 川貝母具有化痰排膿的功效,可有效清除肺部積聚的痰液和膿液,有利於肺部的恢復。羚羊黑膏湯常用於治療肺熱咳嗽、痰多、膿痰等症狀,川貝母的加入有助於促進痰液的排出,加速病症的恢復。
羚羊黑膏湯方中加入人中黃,其作用主要有二:
一、 清熱解毒:人中黃性寒,味苦,可清熱解毒,散瘀止痛,對於羚羊黑膏湯所治之熱毒壅盛,咽喉腫痛,以及因熱毒所致的各種病症,能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減輕病患的痛苦。
二、 活血化瘀:人中黃亦具活血化瘀之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對於羚羊黑膏湯治療的咽喉腫痛、口腔潰瘍等病症,可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人中黃的加入能有效增強羚羊黑膏湯的清熱解毒和活血化瘀功效,使其更能針對病症發揮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羚羊黑膏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喉痧」(即猩紅熱類疫喉疾病),針對痧點(疹子)不透發、滯留不化,伴隨舌質純絳(深紅)、表面鮮亮濕潤,舌尖生芒刺等熱毒深重之象。其病機為溫熱時毒內蘊營血,上攻咽喉,外發肌表,並夾肝風內動。方劑設計以清熱涼血、透疹解毒為主,兼平肝息風,使痧疹外透、熱毒得解。
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
原方組成:
- 羚羊角:清泄肝火、息風定驚,針對熱極生風。
- 豆豉:輕宣透表,助痧疹外發。
- 鮮地黃:涼血滋陰,清營分熱毒。
- 桑葉、白蒺藜:疏風平肝,透邪外達。
- 牛蒡子:宣肺利咽,解毒透疹。
- 桔梗、前胡、杏仁:宣降肺氣,開提痰熱。
- 土貝母、人中黃:清熱化痰,解毒散結。
加減邏輯:
- 減去前胡、桔梗、杏仁、豆豉、人中黃:可能因肺氣壅滯不顯,或避免過度辛散傷津。
- 加滁菊、薄荷:增強疏風透表、清頭目利咽之效。
- 加霍斛(霍山石斛)、甘草:益胃生津,防熱傷陰液。
- 熱甚生風加鈎藤:協同羚羊角增強平肝息風之力。
治療原理推論
- 清營透表:鮮地黃、桑葉、牛蒡子清營涼血,兼透表邪,使痧疹從血分外達氣分。
- 解毒利咽:土貝母、牛蒡子直折喉間熱毒,薄荷、滁菊輕清上浮利咽喉。
- 息風護陰:羚羊角、鈎藤鎮肝風,霍斛、甘草顧護胃津,防熱盛耗陰。
- 調節氣機:原方宣降肺氣,加減後轉向輕透柔潤,更適舌絳津傷之證。
此方結構體現「清透並行、標本兼顧」思想,既能涼血解毒,又不拘泥苦寒遏邪,佐以透散生津之品,符合溫病「透熱轉氣」之法。
傳統服藥法
羚羊角、豆豉、鮮地、桑葉、白蒺黎、牛勞子、桔梗、前胡、杏仁、土貝母、人中黃。
是方減去前、桔、杏、豉、人中黃,加滁菊、霍斛、甘草、薄荷為穩;熱甚生風,加鈎藤。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羚羊黑膏湯是一首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的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喉痧。但是,由於本方中含有羚羊角、川貝母等有毒中藥,因此在使用時一定要遵醫囑,不可擅自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羚羊黑膏湯, 出處:《喉科家訓》卷四。 組成:羚羊角、豆豉、鮮地、桑葉、白蒺黎、牛蒡子、桔梗、前胡、杏仁、土貝母、人中黃。 主治:喉痧,痧點逼留不化,舌色純絳鮮澤,尖上起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