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加減甘桔湯中加入桔梗,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宣肺利咽:桔梗性微寒,味辛,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止咳之功效。甘桔湯主治風寒犯肺,症見咳嗽痰多、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桔梗的加入可以加強宣肺利咽之效,使痰液易於排出,喉嚨疼痛緩解。
- 開宣肺氣:桔梗能開宣肺氣,使肺氣流通,有利於藥物直達病所,發揮藥效。甘桔湯中甘草、桔梗、杏仁等藥物,都需要肺氣流通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桔梗的加入可以促進藥效的發揮,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加減甘桔湯中加入前胡,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疏散風寒,宣肺止咳: 前胡味辛性溫,具有疏散風寒、宣肺止咳的功效。甘桔湯主治風寒咳嗽,而前胡的加入可以加強其疏散風寒、宣肺止咳之效,使療效更顯著。
- 配合桔梗,宣肺利咽: 前胡與桔梗同為宣肺利咽之藥,二者配合使用,可以更有效地宣肺利咽,促進痰液排出,緩解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
總而言之,前胡的加入可以增強加減甘桔湯的疏散風寒、宣肺止咳和宣肺利咽之效,使治療風寒咳嗽、咽喉腫痛的效果更加顯著。
加減甘桔湯中加入牛蒡子,主要基於其疏散風熱,宣肺止咳之效。牛蒡子性寒,味辛,入肺經,能清肺熱,散風寒,對於風熱犯肺所致的咳嗽、咽痛、鼻塞等症狀具有良好療效。
此外,牛蒡子還能利咽開音,有助於緩解因肺熱引起的聲音嘶啞、喉嚨乾燥等症狀。在加減甘桔湯中加入牛蒡子,可增強其疏風散熱、止咳化痰的功效,對於風熱犯肺、咳嗽痰黃、咽喉腫痛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加減甘桔湯中加入杏仁,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潤肺止咳:杏仁味苦性溫,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化痰之效。甘桔湯本身主治風寒咳嗽,但若患者痰多粘稠,則加入杏仁可幫助潤肺化痰,使痰液易於咳出,進一步緩解咳嗽症狀。
- 配合甘草:杏仁與甘草相配,可增強止咳化痰的效果。甘草味甘性平,入肺經,能緩和杏仁的苦味,並與杏仁共同作用,加強潤肺止咳,化痰止喘的功效。
加減甘桔湯為一方經典的中醫處方,主要用於治療喉嚨痛、音啞等症狀,由桔梗、甘草等藥材組成,其中加入輕粉(即水銀的化合物)。輕粉在方劑中之運用,乃因其具有清熱解毒、殺菌消炎的功效,能有效對抗咽喉部的感染。在傳統中醫學中,輕粉被視為一種強效藥物,能夠迅速穿透病灶,達至清熱解毒之效,尤其適用於急性炎症或感染情況。然而,由於輕粉含有重金屬,現代醫學認為長期或過量使用可能導致中毒,故其應用已趨謹慎,並建議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以避免潛在的健康風險。在加減甘桔湯中加入輕粉,體現了傳統中醫學對藥物性質與功效的深刻理解,以及對於疾病治療的獨特見解。
加減甘桔湯中加入川貝母,主要考量其潤肺止咳、化痰散結的功效。
- 潤肺止咳:川貝母性寒,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肺燥引起的咳嗽、乾咳、痰少等症狀,與甘桔湯中其他清熱化痰的藥物協同作用,更能有效緩解咳嗽。
- 化痰散結:川貝母亦能化痰散結,對於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者,可起到化痰的作用,使其更容易咳出,緩解呼吸道阻塞。
加減甘桔湯中加入橘紅,乃取其疏風散寒、理氣化痰之效。
橘紅味辛性溫,入肺、脾經,能宣肺化痰,理氣寬胸,對於因寒邪客肺、痰濁壅肺而致的咳嗽、胸悶、氣喘等症,有明顯的緩解作用。
甘桔湯本身以甘草、桔梗為主,偏於清熱化痰,而橘紅的加入則增加了疏風散寒的功效,使方藥整體功效更加全面,對於寒熱並重的咳嗽症狀,更能發揮良好的療效。
加減甘桔湯中加入羚羊角,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解毒,豁痰開竅: 羚羊角性寒,味苦鹹,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豁痰開竅之效。加減甘桔湯本身以甘桔湯為基礎,主治風熱犯肺,痰熱壅肺,症狀如發熱、咳嗽、痰黃稠等。羚羊角的加入可增強方劑的清熱解毒之力,並能化解痰熱,使痰液易於排出。
二、 息風止痙,鎮驚安神: 羚羊角還具有息風止痙、鎮驚安神之效。若患者伴有煩躁不安、神志不清、抽搐等症狀,羚羊角可起到鎮靜安神,控制病情發展的作用,使患者得到更有效的治療。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加減甘桔湯」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原方主治「瘄後感冒而嗆者」。「瘄」即麻疹,指麻疹病後因外感風邪,餘熱未清,導致肺氣失宣,出現咳嗽、氣逆嗆咳等症狀。此方針對麻疹後期,肺熱未盡、痰氣交阻的病機,以清肺化痰、降氣止咳為主要目標。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核心藥物分析:
- 桔梗:開宣肺氣,利咽祛痰,為「舟楫之藥」載藥上行,針對肺氣壅滯。
- 前胡:降氣化痰,宣散風熱,與桔梗一升一降,調暢氣機。
- 牛蒡子:疏散風熱,解毒利咽,清除餘熱。
- 杏仁:苦降肺氣,止咳平喘,潤腸通便(兼顧肺與大腸表裏)。
- 蘇子:降氣消痰,止咳平喘,針對痰壅氣逆。
- 象貝母(浙貝母):清熱化痰,開鬱散結,治痰熱咳嗽。
- 橘紅:理氣寬中,燥濕化痰,加強化痰止咳之功。
- 羚羊角:清熱解毒,平肝息風,防熱邪內陷引動肝風(麻疹後期易見高熱驚風)。
加減法:
- 萊菔子、白芥子:針對痰多黏稠,增強化痰降氣(屬「三子養親湯」思路),白芥子溫化痰飲,萊菔子消食導滯兼化痰。
三、治療原理與配伍邏輯
- 宣降並用:
- 桔梗(宣)配前胡、杏仁、蘇子(降),恢復肺氣宣發肅降功能,解決「嗆咳」氣逆。
- 清熱化痰:
- 牛蒡子、象貝母、羚羊角清餘熱;橘紅、蘇子、杏仁化痰濕,針對「瘄後」熱痰膠結。
- 防風動:
- 羚羊角預防熱極生風(麻疹後期常見變證),體現「治未病」思維。
四、推衍功效
此方適用於麻疹、風熱感冒後期,或外感風熱兼痰濕壅肺,症見:
- 咳嗽氣促、痰多黏稠、咽喉不利
- 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現代可延伸用於急性支氣管炎、慢性咳嗽(痰熱型)等,但需辨證加減。
五、特色
融合「宣肺止咳(桔梗、杏仁)」與「清熱化痰(牛蒡子、貝母)」兩大主軸,佐以降氣(蘇子、前胡)與防變證(羚羊角),結構層次分明,體現中醫「既病防變」的整體觀。
(簡評:此方較少見於經典,推測為清代麻疹專病方劑,反映溫病理論對外感病後期調理的細化發展。)
傳統服藥法
桔梗、前胡、牛蒡子、杏仁、蘇子、象貝母、橘紅、羚羊角。
痰多者,加萊菔子、白芥子。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瘄後感冒而引起嗆咳的症狀,若有痰多、咳嗽、胸悶、氣喘等症狀,可在醫師指導下服用本方。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減甘桔湯, 出處:《瘄疹選要》。 組成:桔梗、前胡、牛蒡子、杏仁、蘇子、象貝母、橘紅、羚羊角。 主治:瘄後感冒而嗆者。
加減甘桔湯, 出處:《外科十三方考》。 組成:桔梗5分,元參5分,白芷5分,防風5分,赤芍5分,川芎5分,前胡5分,獨活5分,連翹5分,荊芥5分,甘草5分,醜牛5錢,豆根5錢,黃芩5錢,射乾5錢,生地5錢。 主治:喉風。喉嚨腫痛,痛不可忍,一發如雷,水米不能下咽,生死危在頃刻,亦有延至6-7日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