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桑防白膏湯中包含桑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清熱解毒:桑葉性寒,味甘,歸肺經,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白膏病屬於濕熱蘊結,毒邪侵犯肌膚的疾病,桑葉可以清熱解毒,消除白膏病的病竈。
二、涼血止血:桑葉亦有涼血止血的作用,可抑制白膏病引起的出血,減輕患者的痛苦。
桑葉在桑防白膏湯中發揮重要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效果,從而治療白膏病。
桑防白膏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祛風止癢: 防風性味辛溫,入肺、膀胱經,具有祛風止癢的功效。白癜風病機多與風邪侵襲肌膚,導致氣血凝滯,色素脫失有關。防風能祛除風邪,改善氣血運行,緩解皮膚瘙癢,有助於治療白癜風。
- 活血通絡: 防風亦能活血通絡,促進血液循環。白癜風患者的病竈部位往往氣血不足,導致黑色素細胞功能減退。防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供血,為黑色素細胞提供充足的營養,有利於病竈的恢復。
桑防白膏湯中添加淡豆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表,宣散風寒: 淡豆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表、宣散風寒之效。桑防白膏湯主治風寒濕邪侵襲肌膚,導致的皮膚白屑、瘙癢等症狀。淡豆豉可配合桑白皮、防風等藥材,共同發揮清熱解表,驅散風寒的作用,緩解皮膚表面病症。
- 利溼解毒,止癢止痛: 淡豆豉入脾經、胃經,有利溼解毒的作用。皮膚病的發生,往往與溼邪、毒邪的侵襲有關。淡豆豉可幫助利溼解毒,同時配合其他藥材,如苦參、白鮮皮等,共同達到止癢止痛的效果。
桑防白膏湯中加入牛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牛蒡性涼,味甘辛,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之功效。桑防白膏湯主治風熱濕毒所致的皮膚病,如白屑風、白斑等,牛蒡的加入可輔助藥物清熱解毒,利濕消腫,使藥效更佳。
- 疏散風熱,通竅止癢:牛蒡具有疏散風熱,通竅止癢之功效。白屑風、白斑等皮膚病常伴有風熱瘙癢症狀,牛蒡可助藥物疏散風熱,通利經絡,止癢止痛,改善病患的症狀。
桑防白膏湯中加入桔梗,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宣肺利咽,引藥上行:桔梗味辛甘,性微溫,具有宣肺利咽、開音通竅的功效。桑防白膏湯以治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為主,桔梗可助桑白皮、防風等藥物宣散肺熱,引藥上行達咽喉部位,以達到止咳化痰、消腫止痛的效果。
二、利氣消腫,通利水道:桔梗亦有通利水道的作用,可促進體內水液代謝,有利於去除體內痰濕,配合桑白皮、杏仁等藥物,進一步緩解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
桑防白膏湯中包含前胡,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疏散風寒,宣肺止咳:前胡性微寒,味辛,歸肺經,具有疏散風寒、宣肺止咳的功效。桑防白膏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襲肺,肺氣不宣所致的咳嗽、痰多、鼻塞等症狀,前胡可有效緩解這些症狀,幫助肺氣宣通。
-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桑防白膏湯中包含白芷、防風等藥物,共同發揮疏散風寒的作用。前胡與這些藥材相配伍,可以增強其疏散風寒、宣肺止咳的功效,使整體療效更加顯著。
桑防白膏湯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 潤肺止咳:杏仁性味甘苦、平,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平喘的功效。桑防白膏湯主治燥咳、咽乾、痰少等症,杏仁能潤肺止咳,使痰液易於排出,改善呼吸道乾燥。
二、 宣肺通竅:杏仁具有一定的宣肺通竅作用,可幫助緩解鼻塞、流涕等症狀。桑防白膏湯用於治療肺熱咳嗽,杏仁可宣肺通竅,幫助氣機通暢,利於肺氣宣降,減輕肺熱症狀。
因此,桑防白膏湯中加入杏仁,是為了發揮其潤肺止咳、宣肺通竅的功效,更好地治療燥咳、咽乾、痰少等症狀。
桑防白膏湯中加入川貝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潤肺止咳: 川貝母性寒,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熱化痰、潤肺止咳的功效。桑防白膏湯用於治療風熱感冒、咳嗽痰多,川貝母可以清熱化痰,潤肺止咳,幫助患者緩解咳嗽症狀。
- 解毒散結: 川貝母還具有解毒散結的功效。桑防白膏湯中加入川貝母,可以幫助清除體內熱毒,防止病情加重,同時也能促進痰液排出,利於疾病恢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桑防白膏湯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痧透喉寬,苔黃尖絳,脈轉洪數」,屬溫病或痧疹(如麻疹)邪熱外透之證:
- 痧透喉寬:痧疹外發,因熱毒壅肺導致咽喉腫痛(或痧疹初現喉部症狀緩解)。
- 苔黃尖絳:舌苔黃為氣分熱盛,舌尖絳紅為營分熱初傷陰,顯示邪熱由氣分波及營分。
- 脈洪數:熱邪熾盛,正邪交爭劇烈。
綜合而言,此方針對 痧疹熱毒外透,肺衛熱盛波及營分,兼有陰分輕度耗傷之證。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透表解毒,疏風清熱
- 桑葉、防風:辛涼透表,疏散風熱,助痧疹外透。
- 牛蒡子、河柳(西河柳):宣肺利咽、解毒透疹,專治痧疹熱毒壅滯咽喉。
2. 宣降肺氣,化痰利咽
- 桔梗、杏仁:一升一降,開宣肺氣而止咳化痰,針對肺氣壅滯。
- 前胡、土貝母:清熱化痰,散結消腫(土貝母長於解毒散結,助緩解喉腫)。
3. 清熱護陰,解毒涼血
- 中黃(人中黃):清熱解毒,涼血透疹,針對痧疹熱毒熾盛。
- 豆豉:透表除煩,助桑葉、防風解表,兼防熱擾心神。
- 霍斛(霍山石斛):輕清養陰,防熱邪傷津,兼清虛熱。
整體配伍特點:
- 表裡同治:透表藥(桑葉、防風)與清裡藥(中黃、土貝)並用,使痧毒外透內清。
- 氣營兩顧:桔梗、杏仁調氣分,中黃、霍斛兼顧營分陰傷。
- 標本兼治:既透疹解毒治標,又輕益陰分防傳變。
推論可能功效
此方適用於 痧疹熱毒未盡,肺熱壅盛兼陰傷初期,可能表現為:
- 疹點初透但色紅灼熱,喉痛減輕但未除。
- 咳嗽痰黏,口渴但未至大渴。
- 舌紅苔黃偏乾,脈數有力。
治療原理:透過透表宣肺、清熱解毒,使痧疹熱毒從外而解,輔以輕滋陰分,防邪深陷營血。其組方反映溫病「透熱轉氣」思路,側重氣分兼顧營陰。
傳統服藥法
桑葉、防風、豆豉、牛蒡、桔梗、前胡、杏仁、土貝、中黃、霍斛、河柳。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痧透喉寬、苔黃尖絳、脈轉洪數的患者。
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桑防白膏湯, 出處:《喉科家訓》卷四。 組成:桑葉、防風、豆豉、牛蒡、桔梗、前胡、杏仁、土貝、中黃、霍斛、河柳。 主治:痧透喉寬,苔黃尖絳,脈轉洪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