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立止吐血膏中包含生地黃,主要是因為生地黃具有以下功效:
- 涼血止血: 生地黃性寒,入心、肝經,能清熱涼血,止血生津,對於因熱邪上擾、肺絡受損而導致的吐血,具有較好的療效。
- 滋陰潤燥: 生地黃味甘,質潤,能滋陰潤燥,對於因陰虛火旺、肺燥津傷所致的吐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生地黃在立止吐血膏中能起到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作用,有助於止血,改善因熱邪或陰虛所導致的吐血癥狀。
立止吐血膏中加入桑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涼血止血: 桑葉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涼血、止咳止血的功效。吐血往往與肺熱、血熱有關,桑葉可清熱涼血,降肺火,從而達到止血的效果。
2. 疏散風熱: 桑葉亦可疏散風熱,對於因風熱犯肺引起的咳嗽、咯血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桑葉在立止吐血膏中起到清熱涼血、止血,以及疏散風熱的功效,有助於緩解吐血癥狀。
立止吐血膏中加入牡丹皮,主要基於其清熱涼血、活血止痛的藥理作用。
牡丹皮性寒,味苦酸,入心、肝、脾經。其清熱涼血之效,可針對因熱毒蘊結於肺,或陰虛火旺導致的咯血、吐血等症狀。同時,牡丹皮還有活血止痛之功,能緩解因血瘀氣滯引起的胸痛、腹痛等症狀。
因此,立止吐血膏中加入牡丹皮,可有效治療因熱毒、陰虛或氣滯血瘀引起的吐血等症狀,起到清熱涼血、活血止痛的作用。
「立止吐血膏」中包含「血見愁」,主要原因有二:
- 止血功效:「血見愁」性寒,味苦,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其能清熱解毒,止血消腫,對於肺熱咳嗽、咯血、吐血等症狀,具有顯著的療效。
- 針對病因:吐血多由肺熱、燥熱傷肺引起,而「血見愁」清熱涼血,可以有效地緩解肺熱,達到止血的效果。
因此,「血見愁」的加入,可有效地針對吐血的病因,起到涼血止血的作用,是「立止吐血膏」的重要組成成分。
立止吐血膏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止血固脫: 川牛膝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腎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利尿消腫的功效。在止血方面,其能收斂止血,並可降低血壓,改善血液循環,有助於止血效果。
- 降逆止嘔: 川牛膝能降氣止嘔,對於因肺熱、脾虛、胃熱引起的吐血癥狀,具有緩解作用。
因此,立止吐血膏中加入川牛膝,可起到止血固脫、降逆止嘔的雙重功效,幫助緩解吐血癥狀。
立止吐血膏中加入三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止血功效: 三七具有活血化瘀、止血生肌的功效,能有效止住各種出血,包括肺癆吐血、外傷出血等。其藥理作用主要體現在促進凝血因子生成,縮短凝血時間,加強血管收縮等方面,對止血有顯著效果。
- 補氣益血: 三七還有補氣益血、強壯筋骨的功效,能改善吐血患者氣血不足、體質虛弱等症狀。對於因氣虛血虧導致的吐血,三七可以起到補益氣血,增強抵抗力的作用,從而輔助止血,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況。
立止吐血膏中使用輕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止血作用:輕粉性寒,入肝經,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因熱毒熾盛、肺胃熱盛引起的吐血,輕粉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達到止血的目的。
- 清熱解毒:輕粉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有效清除因熱毒引起的肺胃熱盛,降低炎症反應,減少吐血的發生。
然而,輕粉屬毒性藥物,需謹慎使用,並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避免出現藥物中毒等不良反應。
立止吐血膏中加入降香,主要是利用其止血、止痛、散瘀的功效。
降香氣味辛溫,入心、脾經,具有溫中止痛、行氣止血的功效。其止血作用主要體現在溫經止血,對於因氣虛血瘀導致的吐血,能起到溫陽散寒、行氣止血的作用。同時,降香也能止痛,減輕因吐血引起的胸痛、腹部疼痛等症狀。此外,降香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止血和傷口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立止吐血膏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傷寒夾血,嘔血吐血,表邪雖解,血尚不止者」,意指外感傷寒病程中兼見血熱妄行(如嘔血、吐血),雖表證已退,但內在血分邪熱未清,導致血不循經而持續出血。其病機關鍵為:
- 熱鬱血分:表邪入裡化熱,灼傷脈絡,迫血上行。
- 瘀熱互結:離經之血未盡,瘀阻氣機,加重出血。
- 氣逆不降:血隨氣逆,上衝作嘔吐血。
故本方以「引血下行,止血逐瘀」為核心治法,既清血熱、止妄血,又化瘀導滯,兼降氣逆,符合中醫「治血先治氣」「止血不留瘀」之理。
組成藥物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一、清熱涼血止血
鮮生地(一斤)
- 性寒味甘苦,主入血分,清熱涼血、養陰生津。
- 重用一斤,針對血熱陰傷之本,既能止血,又可防熱傷陰耗液。
丹皮(二兩)
- 清血分伏火,兼散瘀滯,與生地協同清熱涼血。
桑葉(二兩)
- 輕清宣散,能平肝抑陽,助降上逆之氣血,且涼血止血。
二、瀉火逐瘀通絡
生綿紋(即生大黃,三兩)
- 瀉火逐瘀、通腑降氣,使血熱從下而解,符合「釜底抽薪」之策。
- 與丹皮配伍,既清熱又化瘀,防離經之血滯留成瘀。
血見愁(二兩)
- 又名鐵莧菜,清熱止血兼化瘀,尤擅治吐血衄血。
土三七(一兩)
- 散瘀止血,補血分之損,與血見愁共奏止血不留瘀之效。
三、降氣引血下行
杜牛膝(二兩)
- 性善下行,引血熱下泄,兼活血通經,助瘀熱從下焦而解。
蘇子(一兩)
- 降氣化痰,抑上逆之氣,助血隨氣降而止血。
降香(一兩)
- 行氣降逆、化瘀止血,尤宜氣滯血瘀之出血。
四、調和收斂(冰糖)
- 冰糖(四兩)收膏:甘緩和中,緩和大黃、生地寒涼之性,兼潤燥護胃,使藥力徐緩持久。
配伍特點與治療原理
清降並行:
- 生地、丹皮、桑葉清血分熱;大黃、牛膝導熱下行,既「清」且「降」,標本兼治。
止血化瘀同施:
- 血見愁、土三七止血中寓散瘀;大黃、丹皮化瘀不傷正,防血止留瘀之弊。
氣血雙調:
- 蘇子、降香降氣以助降血,符合「氣降則血降」之旨。
膏劑緩圖:
- 出血易耗氣陰,膏方滋潤緩和,適合血熱未清而正已傷者。
犀地清絡飲加減衝服之理
原方建議以「犀地清絡飲(去桃仁、薑、蒲二汁)」沖服,意在加強涼血散瘀:
- 犀角(現用水牛角代):清心涼血解毒。
- 去桃仁:恐破血過猛;去薑、蒲汁:避辛溫助熱。
- 此配伍強化清透血分伏熱之力,與主方相得益彰。
總結:本方針對熱迫血行、瘀阻氣逆之證,透過涼血、瀉火、降氣、化瘀四法並舉,達到「血止熱清、瘀化氣降」之效。
傳統服藥法
鮮生地1斤, 生綿紋3兩, 桑葉2兩,丹皮2兩, 血見愁2兩, 杜牛膝2兩, 土三七1兩, 蘇子1兩, 降香1兩。
引血下行,止血逐瘀。
用冰糖四兩收膏。
每服8錢-1兩,犀地清絡飲去桃仁、薑、蒲二汁衝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涼血止血之功,陰虛血少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立止吐血膏, 出處:《重訂通俗傷寒論》。 組成:鮮生地1斤,生綿紋3兩,桑葉2兩,丹皮2兩,血見愁2兩,杜牛膝2兩,土三七1兩,蘇子1兩,降香1兩。 主治:引血下行,止血逐瘀。主治:傷寒夾血,嘔血吐血,表邪雖解,血尚不止者。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