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訊
主治功效
本方證由臟腑積熱,聚於胸膈所致,故以上、中二焦見證為主。熱傷津液,則口渴、咽燥、唇焦;火性上炎,而見面紅目赤、口舌生瘡、咽痛吐衄。
涼膈除熱,瀉火通便。上中二焦邪鬱生熱證。煩躁口渴,面赤唇焦,胸膈煩熱,口舌生瘡,睡臥不寧,譫語狂妄,或咽痛吐衄,便秘溲赤,或大便不暢,舌紅苔黃,脈滑數。
本方為治療上、中二焦火熱熾盛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胸膈煩熱,面赤唇焦,煩躁口渴,舌紅苔黃,脈數為辨證要點。
火熱內擾心神,則見睡臥不寧,甚則譫語狂妄;燥熱內結,故有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脈滑數均為里熱熾盛之象。
上焦無形火熱熾盛,中焦燥熱內結,此時單清上則中焦燥結不得去,單瀉下則上焦邪熱不得解,惟有清瀉兼施方能切中病情,故治宜清熱瀉火通便為法。
方中連翹輕清透散,長於清熱解毒,透散上焦之熱,故重用以為君。配黃芩以清胸膈鬱熱;山梔通瀉三焦,引火下行;大黃、芒硝瀉火通便,以蕩滌中焦燥熱內結,共為臣藥。
薄荷清頭目,利咽喉;竹葉清上焦之熱,均為佐藥。使以甘草、白蜜,既能緩和硝、黃峻瀉之力,又能生津潤燥,調和諸藥。
全方配伍,共奏瀉火通便,清上泄下之功。 本方的配伍特點是清上與瀉下並行,但瀉下是為清泄胸膈鬱熱而設,所謂「以瀉代清」,其意在此。
本方雖有通腑之功,但治療目標在於胸膈煩熱,而不在於熱結便秘。因此,對於上、中二焦邪鬱生熱而無便秘者亦可使用。
加減變化 若熱毒壅阻上焦,症見壯熱、口渴、煩躁、咽喉紅腫、大便不燥者,可去朴硝,加石膏、桔梗以增強清熱涼膈之功。
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於咽炎、口腔炎、急性扁桃體炎、膽道感染、急性黃疸型肝炎等屬上、中二焦火熱者。
現代藥理研究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涼膈散, 出處:《傷寒大白》卷二。 組成:桔梗、天花粉、連翹、薄荷、黃芩、大黃、芒消、山梔。 主治:清上焦心肺之熱。主治:心肺爲邪熱所冒,神識昏迷,狂言譫語。
涼膈散, 出處:《夀世保元》卷六。 組成:連翹3錢,梔子3錢,大黃4錢(酒蒸),芒消1錢,黃芩3錢,薄荷8分,知母1錢5分,升麻4分,石膏3錢,黃連6分,甘草8分。 主治:胃有實熱,齒痛,或上牙痛尤甚者。
涼膈散, 出處:《金鑑》卷七十八。 組成:芒消1錢,大黃1錢,車前子1錢,黑參1錢半,黃芩1錢,知母1錢,梔子(炒)1錢,茺蔚子1錢。 主治:膈中積熱,肝經風毒上衝於目,而致瞼硬睛疼,初患之時,時覺疼脹,久則瞼胞腫硬,眼珠疼痛。
涼膈散, 出處:《喉科紫珍集》卷上。 組成:當歸、川芎、赤芍、防風、荊芥、玄參、梔子(炒)、黃連、石膏、花粉、連翹、桔梗、薄荷各等分。 主治:咽喉腫痛,湯水難下,痰涎壅塞。纏舌喉風,下頦俱腫,口噤,舌捲腫大,上有筋如蚯蚓之狀,生黃刺白苔。
涼膈散, 出處:《活人方》卷一。 組成:連翹4兩,生大黃2兩,玄明粉2兩,生山梔1兩,薄荷1兩,荊芥穗1兩,甘草5錢,桔梗5錢。 主治:清散上焦有餘之火。主治:心火刑金,或胃火壅逆,或表裏鬱滯之風熱,頭目不清,痰氣不利,口舌生瘡,牙疼目赤,周身斑疹,二便不調。
涼膈散, 出處:《局方》卷六。 組成:川大黃20兩,朴消20兩,甘草(爁)20兩,山梔子仁10兩,薄荷葉(去梗)10兩,黃芩10兩,連翹2斤半。 主治:養陰退陽,清熱瀉火,止渴除煩。瀉火通便,清上泄下。主治:上中二焦熱邪熾盛,頭昏目赤,煩躁口渴,胸膈煩熱,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睡卧不寧,谵語狂妄,便秘溲赤,以及小兒驚風、重舌、木舌、牙痛、翳障、疫喉屬熱火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