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peractive heart fire
心火旺盛的原因,症狀與經絡,運用穴道及中藥加以改善!
雲端中醫編輯組- 最後更新:2025-07-12
「心火旺盛」是中醫常見的一種體內火氣太旺,體內的心經、心包經熱能太強,導致一系列身體和情緒上的不適。
當心火太旺的時候,體內的熱氣會把身體的水分(中醫稱為「津液」)蒸發掉,就會出現像是口很渴、想喝冰水、心裡煩躁、情緒容易激動、生氣、晚上難入睡等症狀。
當心火太旺時,身體裡的火氣就會變得過多,造成一系列與「火熱」相關的不適症狀,例如煩躁、口乾舌燥、失眠、容易發脾氣等。
在中醫的觀點中,這種情況屬於「內火」或「實火」的一種。常見的誘發原因包括:
- 情緒壓力太大:長期處在壓力、焦慮、憂鬱或經常生氣的情緒下,會讓身體的五臟六腑失調,尤其是心臟容易受到影響。中醫認為「心主神明」,也就是說情緒和心理狀態與心臟息息相關,當情緒太激烈,就容易引發體內生火,造成「五志過極化火」。
- 飲食不當:經常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例如:辣椒、花椒)、太溫補的食材(例如:羊肉、桂圓)、或是吃太多油炸、燒烤類的東西,再加上常喝酒,都會讓身體產生過多的熱氣。另外,長期熬夜、喝水太少,會讓體內的水分(陰液)流失過多,這也會讓虛火產生,加劇心火的旺盛。
- 外在環境太熱:像是天氣很熱、空氣乾燥的時候,外界的熱氣也有可能進入體內,進一步引發火氣,讓人感到心煩意亂、難以入睡。
- 臟腑功能失調:如果腎臟的陰液不足,無法平衡心臟的火氣(心腎不交),心火就會失去控制。另外,如果肝火太旺,也會影響到心臟,因為在五行理論中「木生火」,肝屬木,肝火旺就可能讓心火更旺。
心火旺盛的症狀可分為「實火」與「虛火」,常見的症狀可以歸納如下:
1.實火表現(急性、熱象明顯)
- 心胸症狀:心悸、胸悶、心中煩熱、煩躁易怒,嚴重者感覺心中灼熱。
- 口腔問題:舌尖紅絳、口舌生瘡、口臭、口腔潰瘍反覆發作,口渴口乾、喜愛喝冷飲。
- 睡眠障礙:入睡困難、多夢易醒,甚至整夜失眠。
- 小便異常:小便短赤、尿道灼熱感,排尿障礙、可能伴隨尿痛(心火下移小腸)。
- 面舌特徵:面色發紅、面部或額頭長痘痘、舌尖紅或有芒刺,舌苔黃厚。
- 其他:心火上炎迫血妄行,可引起各種出血(吐血、衄血)、肌膚瘡瘍、紅腫熱痛。
2.虛火表現(慢性、陰虛為主)
- 低熱盜汗:午後潮熱、手心腳心發熱(五心煩熱)。
- 陰虛症狀:口乾咽燥但飲水不多,舌紅少苔。
- 情緒不穩:虛煩不寧、健忘、注意力不集中。
由於火擾心神,所以會煩躁、失眠。《黃帝內經》提出「心開竅於舌」,舌為心之苗、心主血脈,所以當心火上炎時,容易出現口舌生瘡或糜爛,有時候會出現口臭。
嚴重的時候會出現吐血、衄血,導致鼻出血、牙齦出血,或肌膚瘡瘍、紅腫熱痛。有些人面部或額頭長痘痘,這通常就是心火旺所造成的。
由於心與小腸互為表裡,有經絡相連,小腸經為表,心經為里。如果心火亢盛時,心火下移於小腸,所以出現小便赤澀剌痛,尿道灼熱疼痛之小腸實熱證(如反覆膀胱炎)。
心火旺盛若未及時調理,長期可能發展為心陰虛損,加重心悸、失眠。心火旺時主要影響血脈、呼吸及腸胃系統,嚴重者還會有心血管疾病或腦部疾病。
改善心火旺盛的方法很單純,就是清心瀉火,常用降火中藥是:黃連、蓮子心、梔子、淡竹葉。滋陰降火中藥:生地黃、麥冬、玄參。
清熱食物有苦瓜、蓮藕、綠豆、冬瓜、梨、西瓜皮。養陰食物有百合、銀耳、山藥、桑椹。
平時應該避免避免辛辣食物,例如:羊肉、桂圓、咖啡、酒精...等等。
平常應該經常經絡拍打心經、心包經,或者是按摩少府穴、勞宮穴、內關穴...等等。
最根本的方法是進行情緒管理,包含冥想、深呼吸、疏導壓力,避免長期壓抑情緒。晚上11點前入睡,因「心主血脈」,熬夜最易耗傷心陰。
心火亢盛證常見於古代中醫疾病「血淋」、「不寐」、「心悸」…等等疾病。本證常與「熱入心營證」、「肝火上炎證」一起討論。
「熱入心營證」是溫病學派的辨證方法,熱入營血時,心火熾盛,則見發熱,嚴重時神志恍惚,循衣摸床,驚厥,舌紅絳,脈弦數等症。
熱入心營證會出現營血證候,心火亢盛證,在溫病理論是「邪在氣分」的一部分表現,沒有營血症狀。
肝火上炎證與心火亢盛證肝為風木之臟,善行而數變,肝火上炎證,主要病變在肝,以氣郁化火為主,心火亢盛證,病變在氣分,以熱盛為主。
經絡理解圖
從經絡角度深入理解此證候

造成心火旺盛的主要原因
了解5種常見致病因素
思慮用腦過度

現代人常常因為高頻率使用電腦、手機而造成用腦過多、思慮過度,長期如此造成過度疲勞。
思慮過度時,因為心陰被耗,陰虛則陽亢則出現心火亢盛證。
舌相與脈相
中醫診斷的重要指標
舌相
Tongue Characteristics
脈相
Pulse Characteristics
臨床症狀或疾病
常見的相關症狀表現
經絡型態分析
從經絡測量數據分析證候表現
心火亢盛證確實存在,雖著天氣愈熱則愈明顯,從現代人的心經能量顯示,心經實證是常態,因此只要飲食或養生不當時,就有機會出現心火旺盛。
從一些會員的實際觀察中發現,心經實證時確實容易口渴,而心經實證現象通常不會單一存在,很容易伴隨著肝經實證、腎經虛證,因此也容易出現「肝火旺」或「心腎不交」現象。
1心經-左側嚴重實證, 右側嚴重實證

經絡型態

出現機率
兩側經絡皆嚴重實證,請注意心經實證相關病症
相關典籍
古代醫學典籍中的相關記載
點擊按鈕查看詳細典籍內容
- 本文主要參考《中醫證候鑑別診斷學》所撰寫而成。
- 《證治匯補·火症》:「脅痛目赤,肝火動也。悲笑譫妄,口舌瘡瘍,心火動也。腹脹有聲,口臭唇腫,脾火動也。喘咳煩悶,鼻塞鼽衄,肺火動也。夢遺精濁,躁擾牙宣,腎火動也。目黃口苦,耳鳴脹痛,膽火動也。多作腹痛,血淋溺濁,小腸火也。嘔吐嘈雜,面浮齦腫,胃家火也。暴瀉黃赤,便結不通,大腸火也。癃閉淋瀝,遺溺混濁,膀胱火也。喉痺昏昧,頭眩格食,三焦火也。陽事頻舉,不交精泄,命門火也。」
- 《類證治裁·火證》:「治實火,上焦熱,中焦積熱,渴燥便秘,三焦火盛,狂躁吐衄,陽明潮熱,下焦火,溺血淋閉,一切血分火熱丹毒。」「治五臟火,氣郁火起千肺,大怒火起於肝,醉飲火起於脾,休惕思慮火起於心,房慾火起於腎。治六腑火,胃火牙疼頤腫,膽火眩暈口苦,大腸便秘不通,小腸火痙閉淋瀝。膀胱火腹痛溺澀,三焦火肢熱體倦,心包火,怔忡不安,其遊行之火,或宜散宜清宜降,各隨微甚而調之。」
討論留言
與其他用戶分享經驗與見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