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訊
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方劑介紹

清心蓮子飲功效是「清心火、益氣陰、止淋濁」,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5,稱此方有「清心養神,祕精補虛,滋潤腸胃,調順氣血」之功,同時「藥性溫平,不冷不熱」。
原書記載此方可治療「心中蘊熱,時常煩躁,因而思慮勞力,憂愁抑鬱,是致小便自濁,或有沙膜,夜夢走泄,遺瀝澀痛,便赤如血。或因酒色過度,七盛下虛,心火炎上,肺金受克,口舌乾燥,漸成消渴,睡臥不安,四肢倦怠,男子五淋,婦人帶下赤白。及病後氣不收斂,陽浮於外,五心煩熱。」
後世醫家對本方的臨床運用有所擴大。主治心火偏旺、氣陰兩虛、濕熱下注證,導致遺精、陰莖腫痛、小便尿痛、淋濁、血崩帶下,疲勞之後更加嚴重。或腎陰不足、口舌乾燥,煩躁發熱...等等。

由於心火妄動,而氣陰不足,心腎不交,濕熱下注所致,心火妄動.心陰暗耗,心火不能下交於腎,腎水不能上濟於心,水虧火旺,擾動精室,故見遺精。
濕熱下注,客於膀胱,氣化失司,水道不利,故見淋濁。心火濕熱,損傷衝任,故見血崩帶下。
熱盛於內,心神不寧,故見煩躁發熱;腎陰不足,陰津亦虧,虛火上炎,故見口舌乾燥;心火偏旺,耗傷氣陰,而致氣陰兩虛,勞則耗氣,氣耗則氣陰更虛,所以疲勞更加嚴重。
對此心火偏旺,氣陰兩虛,濕熱下注之證,治當清心火,益氣陰,利濕止淋,扶正與祛邪兼顧。
方中石蓮肉消心除煩,清熱利濕。黃芩、地骨皮助蓮肉清熱之力。
茯苓、車前子分利濕熱,人參、黃耆益氣扶正,麥冬清心養陰。氣陰恢復,心腎交通,濕熱分清,則所治之證悉除。
本力配伍特點是:以清心火為主,伍以益氣養陰,清利濕熱之品,扶正與祛邪兼顧,而為補瀉兼施之方。
提到清心蓮子飲,就不得不提到「導赤散」,此兩方都具有「清心養陰利水」之功。
本方清心與利水之力較強,因有黃耆、人蔘,故兼有補氣之功,用於心火偏旺,氣陰兩虛溼熱下注證。而導赤散清心利水之力較差,並無益氣之功,用於心經火熱及心火下移小腸之證。
清心蓮子飲本方現代常用於慢性腎炎、慢性腎盂腎炎、慢性前列腺炎、尿道綜合症、功能性子宮出血、神經衰弱、心肌炎、糖尿病消渴、閉經、夢交、水腫、心悸等。多屬於中醫辨證屬病久正虛,餘邪未清,濕熱下注者。
臨床應用以遺精淋濁,血崩帶下,遇勞則發,煩躁發熱,口舌乾燥為證治要點。
傳統服藥法
上挫末心每服三錢(10g),水一盞半,煎取八分,去滓,水中沉冷,空心食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用於心火偏旺,氣陰兩虛濕熱下注證
相關證候
相同名稱方劑
清心蓮子飲, 出處:《明醫雜著》卷六。 組成:黃芩1錢(炒),麥門冬1錢,地骨皮1錢,車前子1錢(炒),柴胡1錢,人參1錢。 主治:熱在氣分,煩躁作渴,小便赤濁淋瀝,或陰虛火旺,口苦咽乾,煩渴,微熱者。
清心蓮子飲, 出處:《直指》卷十。 組成:石蓮肉1兩,白茯苓1兩,益智仁半兩,遠志半兩(水浸,取肉,薑制,炒),麥門冬半兩(去心),人參半兩,石菖蒲1分,車前子1分,白朮1分,澤瀉1分,甘草(微炙)1分。 主治:心中客熱煩躁,赤濁肥脂。
清心蓮子飲, 出處:《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五。 組成:畢澄茄、陳皮、甘草、川芎、赤芍、歸須、香附、知母、人參、麥冬、砂仁、栝樓根、烏梅、乾薑、蓮子10枚。 主治:産後口乾痞悶。産婦血氣未充,或食面太早,毒結腸胃,或內積尤煩,外傷燥熱,過食辛甘、炙煿發氣之物,以致胸膈痞悶,見於上則口乾咽苦。
清心蓮子飲, 出處:《局方》卷五。 組成:黃芩半兩,麥門冬半兩(去心),地骨皮半兩,車前子半兩,甘草(炙)半兩,石蓮肉7兩半(去心),白茯苓7兩半,黃耆7兩半(蜜炙),人參7兩半。 主治:清心養神,秘精補虛,滋潤腸胃,調順血氣。益氣陰,清心火,止淋濁。主治:心火偏旺,氣陰兩虛,濕熱下注,遺精淋濁,血崩帶下,遇勞則發;或腎陰不足,口舌乾燥,煩躁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