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角五黃湯

犀角五黃湯

XI JIAO WU HUA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9%
肺經 16%
胃經 16%
肝經 14%
大腸經 10%
脾經 5%
膽經 5%
腎經 5%
三焦經 2%
膀胱經 2%
心經
肺經
胃經
肝經
大腸經
脾經
膽經
腎經
三焦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犀角五黃湯中包含犀角,其原因主要為:

  1. 清熱解毒: 犀角性寒,味苦,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古人認為犀角能解一切熱毒,尤其對熱毒入血所致的癰腫、瘡瘍、發熱神昏、吐血等症有較好的療效。
  2. 鎮驚止痙: 犀角亦有鎮驚止痙之效,可用於治療熱病神昏譫語、小兒驚風、癲癇等症。

然而,現今犀牛已被列爲瀕危物種,使用犀角已屬違法行爲。現代醫學也有更安全有效的替代品,因此建議不要使用含有犀角的方劑。

犀角五黃湯的組成中包含黃連,主要原因有二:

一、清熱解毒:黃連性寒,味苦,入心、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犀角五黃湯主治熱毒熾盛,症見高熱神昏、煩躁不安、口渴喜飲、脈洪數等。黃連在此方中起到清熱解毒、瀉火涼血的作用,有助於控制病情發展。

二、抑制感染:黃連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可抑制多種致病菌的生長,有助於控制感染,進一步減輕病情。

犀角五黃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毒,瀉火涼血: 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膽、胃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配合犀角、黃連、黃柏、黃芪、黃芩等藥材,可共同清熱解毒,瀉火涼血,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各種熱證,如高熱、煩躁、口渴、咽喉腫痛、皮膚紅腫等。
  2. 抑制炎症反應: 黃芩中含有黃芩苷等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應,減輕組織損傷,輔助犀角五黃湯治療熱毒引起的各種炎症。

犀角五黃湯中加入黃柏,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 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解毒的作用。犀角五黃湯主治熱毒熾盛,症見高熱煩躁、神昏譫語、口渴引飲、小便短赤、舌紅苔黃燥等。黃柏可與犀角、黃芩、黃連、黃芪等藥物協同作用,清熱解毒,降溫止渴,緩解熱毒所致的各種症狀。
  2. 利濕退黃: 黃柏亦具有利濕退黃的作用,可治療濕熱蘊結,症見身黃尿赤、脘腹脹滿、食慾不振、苔黃膩等。犀角五黃湯中亦有黃芩、梔子等清熱利濕藥物,黃柏的加入可增強利濕退黃的效果,促進濕熱的排出,改善黃疸症狀。

犀角五黃湯中加入梔子,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瀉火:梔子味苦寒,性涼,入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與犀角、黃連、黃芩等藥物相配,能更好地清熱解毒,瀉火涼血,治療熱毒熾盛、血分有熱的病症。

二、 解毒護肝:梔子能解熱毒,並具有護肝作用,有助於保護肝臟免受熱毒侵害。犀角五黃湯治療的是熱毒熾盛,血分有熱的病症,梔子的加入能增強藥物清熱解毒的功效,同時護肝,避免肝臟受熱毒的損傷。

犀角五黃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犀角五黃湯本身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為目的,生地黃的加入可增強其清熱涼血的效果,尤其適用於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
  2. 滋陰潤燥: 生地黃兼具滋陰潤燥的作用,可緩解因熱毒消耗津液而導致的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症狀。犀角五黃湯中包含多味燥性藥材,生地黃的加入可平衡藥性,避免過於燥烈,使藥物更為平和,更適合臨牀應用。

犀角五黃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潤燥: 犀角五黃湯以清熱解毒為主,但藥性偏寒燥,容易傷陰。麥門冬性寒,味甘,入心、肺、胃經,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之效,可緩解犀角五黃湯的燥性,避免傷及陰液,使藥效更為平和。
  2. 清心除煩: 麥門冬善於清心除煩,寧心安神。熱毒入心,易引起心煩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麥門冬的加入,可協同犀角、黃芩等清熱解毒之藥,更好地清心除煩,改善患者的精神狀態。

犀角五黃湯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一、 調和藥性: 犀角五黃湯以犀角、黃芩、黃連、黃柏、大黃、梔子等寒涼藥材為主,甘草性甘平,入脾胃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寒涼之弊的作用。

二、 增強藥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材的療效,如黃芩、黃連等苦寒之藥,甘草可以使其更好地發揮清熱解毒的作用。同時,甘草能緩解其他藥材對脾胃的刺激,保護脾胃功能,使藥物更易被吸收,提高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犀角五黃湯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出自古代醫籍,主療「陰證傷寒,服附子中毒」。陰證傷寒多因寒邪直中三陰,或陽虛陰盛所致,臨床可見四肢厥冷、脈微細等症,醫者常投附子類熱藥以回陽救逆。然若誤用過量,或患者體質不耐,易致附子毒性發作,出現口唇麻木、心悸、嘔吐,甚至神昏等「熱毒內燔」之象。此時需急清熱解毒、涼血滋陰,犀角五黃湯即為對治此證而設。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清熱解毒核心:五黃協力

  • 犀角(現多以水牛角代):性寒涼,專入血分,清心涼血解毒,針對熱毒深入營血所致的神昏煩躁。
  • 黃連、黃芩、黃柏(三黃):苦寒直折火勢,分消上中下三焦熱毒。黃連瀉心胃火,黃芩清肺熱,黃柏降腎火,合而解附子燥熱之毒。
  • 山梔:清泄三焦鬱火,導熱下行從小便出,助三黃分化毒勢。

2. 養陰護津:防熱毒傷陰

  • 鮮生地、麥冬:附子性燥,過用易耗傷陰液。生地涼血養陰,麥冬潤肺胃之燥,二者滋陰以制陽熱,救被灼之津液。
  • 生甘草:既解毒調和諸藥,又能益氣和中,緩和苦寒傷胃之弊。

3. 煎服法之妙用

  • 綠豆湯煎藥:綠豆本為解毒良品,取其湯煎藥,增強全方清熱解毒之效,尤擅解附子、烏頭類藥毒。
  • 生萊菔汁沖服:萊菔(蘿蔔)汁性涼消積,能降氣通腑,助熱毒從二便分消,且「冷飲」更彰顯清熱急救之意。

4. 整體治療思維

此方組合體現「瀉火—涼血—養陰—解毒」四層次結構:

  • 瀉火:三黃直折實火,山梔導熱下行。
  • 涼血:犀角、生地清血分熱毒,防熱入心包。
  • 養陰:生地、麥冬顧護陰液,標本兼治。
  • 解毒:綠豆、萊菔汁協同藥力,專解附子之毒。

全方以苦寒為主,佐以甘寒,針對附子中毒後「熱毒壅盛、陰液受損」之病機,既救急治標,亦護陰固本,堪為古人解毒思維之典範。

傳統服藥法


犀角1錢,川連3錢,黃芩2錢,黃柏2錢,山梔2錢,鮮生地3錢,麥冬3錢,生甘草2錢。
先用生綠豆一兩,水三碗,煎至綠豆皮開,取清湯,代水煎藥,約至八分兩碗,衝生萊菔汁半盞,時時冷飲。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犀角五黃湯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但是由於其性寒,因此不宜長期服用。服用犀角五黃湯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同名稱方劑


犀角五黃湯, 出處:《重訂通俗傷寒論》。 組成:犀角1錢,川連3錢,黃芩2錢,黃柏2錢,山梔2錢,鮮生地3錢,麥冬3錢,生甘草2錢。 主治:陰證傷寒,服附子中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