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荊芥穗散以「荊芥」為主要藥材,乃因其性辛溫,具有解表散風、透疹止癢之效。
荊芥穗散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麻疹初起、風疹瘙癢等症。荊芥辛散,可疏散風寒,解表發汗;其溫性又能助陽氣,驅散寒邪,故能有效治療風寒感冒。同時,荊芥能透疹止癢,適用於麻疹初起、風疹瘙癢等症。因此,荊芥成為荊芥穗散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荊芥穗散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生地黃性寒,味甘,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解毒消腫的功效。荊芥穗散主治風熱感冒、發熱頭痛、咽喉腫痛等症,生地黃可輔助清熱解毒,緩解熱症,並兼具養陰生津之效,防止熱病傷津。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荊芥穗散中以荊芥穗為主,性辛溫,具有發散風寒、解表止痛的功效,但過於燥熱易傷陰。生地黃性寒,可平衡荊芥穗的燥性,避免過於燥烈,使藥性更平和,同時也可增強藥物的清熱解毒功效,使治療效果更佳。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荊芥穗散] 主治功效分析
治療原理分析
從提供的古文內容可以看出,荊芥穗散的應用和組成在不同醫書中有所差異,主要體現在藥物組成上。
《金匱翼》引《聖惠》荊芥地黃湯:
此方僅由荊芥穗和生地黃組成。
- 荊芥穗:性溫,味辛,歸肺、肝經。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透疹止癢之功效。此處取其“發陽邪”之功。
-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歸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之功效。此處取其“養陰氣”之功,以滋腎水,制約荊芥穗的溫燥之性。
此方以 “發陽邪,養陰氣” 為治療原則,適用於風火熾盛,陰液虧虛之證。
《金匱翼》引《聖濟》荊芥穗散:
此方由荊芥穗、山梔仁、片芩、蒲黃組成。
- 荊芥穗:同上,發散風邪。
- 山梔仁:性寒,味苦,歸心、肺、三焦經。具有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之功效。
- 片芩:即黃芩,性寒,味苦,歸肺、膽、脾、大腸、小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之功效。
- 蒲黃:性甘、平,歸肝、心包經。具有止血,化瘀,利尿之功效。
此方在荊芥穗發散風邪的基礎上,增加了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止血化瘀的藥物,更偏重於清解裏熱,適用於風邪兼有裏熱之證。
《醫學原理》方:
此方應用於治療痘瘡表虛感寒,組成為黃耆、白芍、防風、荊芥穗、地骨皮、鼠黏子。
-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生津養血,行滯通痹,托毒排膿,斂瘡生肌之功效。此處取其“實表”之功。
- 白芍:性微寒,味苦、酸,歸肝、脾經。具有養血斂陰,柔肝止痛,平抑肝陽之功效。
- 防風:性微溫,味辛、甘,歸膀胱、肝、脾經。具有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止痙之功效。
- 荊芥穗:同上,散風。
- 地骨皮:性寒,味甘、淡,歸肺、肝、腎經。具有涼血除蒸,清肺降火之功效。
- 鼠黏子:即牛蒡子,性寒,味辛、苦,歸肺、胃經。具有疏散風熱,宣肺透疹,利咽散結,解毒消腫之功效。
此方以 “實表散風” 為主要治療原則,兼顧養血解毒。黃耆固表,防風、荊芥穗散風,白芍養血,地骨皮、鼠黏子解毒,共同治療痘瘡表虛感寒之證。
總結
綜上所述,荊芥穗散的應用廣泛,不同醫家根據其藥性特點,靈活配伍,用於治療不同證候。其核心藥物為荊芥穗,主要取其發散風邪的功效。根據不同的病情和證候,可以配伍滋陰、清熱、涼血、固表、解毒等不同藥物,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 《聖惠》荊芥地黃湯偏重於滋陰以制風火。
- 《聖濟》荊芥穗散偏重於清解裏熱。
- 《醫學原理》方則用於痘瘡表虛感寒,以實表散風為主。
總之,荊芥穗散的應用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通過靈活配伍,發揮藥物的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荊芥穗2兩, 熟乾地黃2兩。
上為細末。
每服6錢,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荊芥穗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五○。 組成:荊芥穗2兩,熟乾地黃2兩。 主治:産後中風,或口噤,或角弓,或狂言如見鬼,或搐搦如癇,及一切風血。
荊芥穗散, 出處:《婦人良方》卷八。 組成:荊芥穗、黃耆、熟地黃、當歸、桑耳、地榆、樗白皮、皂角刺、乾薑、槐豆、牛蒡子、甘草各等分。 主治:婦人腸風,酒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