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艽散

連艽散

LIAN JIAO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極寒 (0.18)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3%
肝經 16%
膽經 16%
心經 14%
脾經 14%
大腸經 8%
肺經 6%
胃經
肝經
膽經
心經
脾經
大腸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連艽散中包含黃連,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寒,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的功效,可針對連艽散所治之濕熱下注、小便不利、腹痛泄瀉等症,起到清熱解毒、止痛止瀉的作用。

2. 抑制菌羣: 黃連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抑制腸道內有害菌的生長,配合其他藥物,可有效控制腸道菌羣失衡,減輕炎症反應,達到治療腹瀉的目的。

連艽散中包含秦艽,主要原因有二:

1. 疏風濕止痛:秦艽味苦性寒,具有疏散風濕、止痛的效果,對於風濕痹痛、筋骨痠痛等症狀具有顯著的治療作用。

2. 清熱解毒:秦艽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用於治療風熱感冒、咽喉腫痛、濕熱黃疸等症狀。

因此,連艽散中加入秦艽,不僅可以疏風散寒,止痛消腫,還可以清熱解毒,達到治療風濕痹痛、筋骨痠痛等多種病症的目的。

連艽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調和藥性: 連艽散中多用苦寒之藥,如黃連、黃芩等,容易損傷脾胃。甘草味甘性平,能緩解藥物的寒涼之性,避免傷脾胃,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

二、補益脾氣: 甘草具有健脾益氣、和中緩急的功效,能增強脾胃功能,幫助藥物更好地吸收和發揮藥效。此外,甘草還能緩解藥物對脾胃的刺激,保護脾胃不受損傷。

在中藥方劑[連艽散]中,天靈蓋的應用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天靈蓋可以幫助清除體內熱毒,對於治療口腔潰瘍、皮膚濕疹等問題有效。此外,天靈蓋還能幫助改善疼痛、腫脹等問題。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連艽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兒骨熱肌瘦」,屬中醫「疳熱」範疇。古代醫家認為,小兒形氣未充,若飲食不調或病後失養,易致陰虛內熱,熱邪深伏陰分,灼傷津液,表現為骨節煩熱(骨熱)、形體消瘦(肌瘦)。此症類似於現代「小兒結核病」或「慢性消耗性疾病」之低熱盜汗、消瘦萎黃等症。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黃連(君藥)

    • 性味苦寒,入心、肝、胃經,長於清瀉陰分伏火。《本草備要》言其能「解熱毒,治疳熱」。此處用黃連直折骨節深伏之熱,針對「骨熱」核心病機。
  2. 秦艽(臣藥)

    • 性辛微寒,歸胃、肝、膽經,《神農本草經》謂其「主寒熱邪氣,下水,利小便」。秦艽既能退虛熱,又能通利關節,助黃連透熱外達,兼顧「骨熱」伴隨的肢體困重不舒。
  3. 天靈蓋(佐藥)

    • 為古人用於「治傳尸勞瘵」之藥(《本草綱目》),塗酥炙後緩其峻性,取其「同氣相求」之理,引藥入骨,清解深伏之癆熱。現代已罕用,可視為特定時代對「骨熱」的象徵性治療。
  4. 甘草(使藥)

    • 甘平調和諸藥,緩黃連之苦寒、天靈蓋之燥性,兼護胃氣,適合小兒嬌弱之體。

整體方義

此方以「清熱透伏」為綱,黃連、秦艽一瀉一透,形成清解陰分伏熱的合力;天靈蓋針對「骨熱」之深層病位(可能受古代巫醫思想影響);甘草調和藥性。全方藥簡力專,符合小兒用藥「輕清靈動」原則,適用於陰虛內熱、熱邪深伏之證,而非單純外感或實熱。

(註:天靈蓋現代已棄用,研究此方時需結合歷史背景理解其思維邏輯。)

傳統服藥法


黃連(去須)1兩,秦艽(去苗)1兩,甘草半兩,天靈蓋1個(塗酥,炙黃)。
上為細末。
每服半錢,粥飲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應立即停藥。
  • 本方不宜與其他中藥同時服用,以免發生藥物相互作用。

相同名稱方劑


連艽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引張渙方。 組成:黃連(去須)1兩,秦艽(去苗)1兩,甘草半兩,天靈蓋1個(塗酥,炙黃)。 主治:小兒骨熱肌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