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風蔓荊子丸
FANG FENG MAN JING Z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外台》卷三十二引《近效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寒 (0.25)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防風蔓荊子丸中包含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散風熱,止痛止癢: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熱、止痛止癢的功效。蔓荊子則善於清熱解表、疏風止癢,二者合用,相輔相成,可有效治療風熱感冒、頭痛發熱、目赤腫痛、皮膚瘙癢等症。
- 引藥上行,散發頭面之風熱: 防風具有引藥上行、散發頭面之風熱的功效,可將藥力引導至頭面部,配合蔓荊子清熱解表,能更有效地治療頭面部風熱引起的疾病,如鼻塞流涕、頭昏眼花等。
防風蔓荊子丸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平肝熄風: 黃連味苦寒,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除煩、平肝熄風之效。蔓荊子善於疏散風熱,防風則能祛風止痛,三藥合用,可有效治療風熱上擾所致的頭痛、眩暈、目赤、鼻塞等症狀。
- 抑菌消炎,輔助止痛: 黃連具有抑菌消炎的作用,可抑制病原菌的繁殖,減輕炎症反應,輔助止痛,與防風、蔓荊子協同作用,更能有效緩解頭痛、頭暈等症狀。
防風蔓荊子丸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方中蔓荊子、防風等藥材疏散風熱,但容易耗傷陰血,生地黃可補益陰血,防止藥性過於燥烈,避免傷陰。
- 滋陰潤燥:風熱感冒常伴有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等症狀,生地黃滋陰潤燥,可緩解這些症狀,並有助於恢復體液平衡。
總之,生地黃在防風蔓荊子丸中起著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更佳的療效。
防風蔓荊子丸中包含蔓荊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 蔓荊子性味辛涼,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之功效。其善於治療風熱上擾所致的頭痛、眩暈、目赤腫痛等症狀。與方中防風等藥物配合,可增強疏散風熱的效果。
- 清熱解毒,通利竅道: 蔓荊子還具有清熱解毒、通利竅道之效。其可治療風熱所致的鼻塞、流涕、咽喉腫痛等症狀。與方中其他藥物配合,可增強清熱解毒、通利竅道之效。
防風蔓荊子丸中加入玉竹,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潤燥:玉竹性甘寒,入肺胃經,具有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的作用。蔓荊子善於疏散風熱,但易傷津耗氣,玉竹則可補益陰液,防止藥性過於燥烈,保持藥效平衡。
- 清熱解毒:玉竹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可輔助蔓荊子、防風等藥物清熱解毒,緩解風熱上擾所致的頭痛、鼻塞、發熱等症狀。
總體而言,玉竹在方中起到滋陰潤燥、清熱解毒的作用,平衡藥性,提高藥效。
防風蔓荊子丸中加入甘草,主要是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調和藥性: 防風、蔓荊子皆屬辛涼之品,具疏散風熱之效,但若單獨使用,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平,入脾經,可緩和藥性,避免傷脾胃,使藥物更易於服用,且有助於藥效發揮。
二、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之效,與防風、蔓荊子相配伍,可增強其疏風解表、清熱止痛的作用,更能有效治療風熱感冒、頭痛、鼻塞等症。
防風蔓荊子丸中加入茯神,主要考慮其安神定志的功效,用以緩解因風邪入絡、肝氣鬱結所致的頭痛、眩暈、耳鳴、失眠等症狀。
茯神味甘、性平,入心、脾經,具有寧心安神、健脾益氣的功效。在方劑中,茯神可以幫助安撫躁動不安的肝氣,緩解頭痛眩暈的症狀,同時也能改善因肝氣鬱結導致的失眠,配合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防風蔓荊子丸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 防風蔓荊子丸主要用於治療風熱感冒、頭痛眩暈等症,而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功效,可以配合其他藥物清熱瀉火,緩解風熱上攻之症。
- 瀉火通竅: 大黃還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頭部供血,並輔助其他藥物疏風通竅,達到治療頭痛眩暈的功效。
總之,大黃在防風蔓荊子丸中起到清熱瀉火、瀉火通竅的作用,與其他藥物相配合,共同發揮療效。
主治功效
防風蔓荊子丸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
眼中黑花。
治療原理分析
根據《外臺秘要》引述的古文內容,該書作者王燾提到了防風蔓荊子丸可與外用的膏方搭配,用於塗抹鬢髮及梳洗。此處雖未直接說明防風蔓荊子丸的內服功效,但結合方劑組成及主治「眼中黑花」,可以推測其治療原理:
眼中黑花,屬肝腎不足、虛火上炎之象。 防風蔓荊子丸中,生地黃滋陰降火、涼血潤燥,可滋補肝腎之陰;玉竹養肺益胃、滋潤肌膚,協助滋陰;黃連清熱燥溼、瀉火除煩,清降上炎之虛火。
肝開竅於目,肝氣鬱結亦可導致目疾。 蔓荊子疏肝理氣,可疏解肝鬱,改善眼部症狀。
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方中茯苓健脾滲溼,甘草補脾益氣、調和諸藥,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增強氣血生成,從而滋養肝腎,濡養目竅。
大黃通便泄下,可導熱下行。 此藥雖用量較少,但在方中可起到引火下行,通腑泄熱的作用,有助於改善眼部症狀。
防風雖為散寒解表藥,但在方中可能取其祛風之效。 中醫認為「諸風掉眩,皆屬於肝」,且「風勝則動」,黑花也有動搖不定,有風邪入侵之象,因此防風在此方中起到輔助祛風明目的作用。
綜上所述,防風蔓荊子丸通過滋陰降火、疏肝理氣、健脾益氣、通腑泄熱等作用,達到治療眼中黑花的目的。 該方劑針對肝腎不足、虛火上炎導致的眼部症狀,標本兼治,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然而,古文內容較為簡略,主要描述藥物的預備製程,更為確切的用量和煎服方法未有詳細記錄,因此對於方劑的理解仍需結合更全面的中醫理論及臨床實踐進行深入分析。
傳統服藥法
防風16分,黃連16分,乾地黃16分,蔓荊子20分,甘皮6分,萎蕤10分,甘草8分(炙),茯神12分,大黃8分(錦文者)。
令眼目明。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飲下20丸。稍稍加之,以大腸暢為度,盡更合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防風蔓荊子丸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明目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同名稱方劑
防風蔓荊子丸, 出處:《外台》卷三十二引《近效方》。 組成:防風16分,黃連16分,乾地黃16分,蔓荊子20分,甘皮6分,萎蕤10分,甘草8分(炙),茯神12分,大黃8分(錦文者)。 主治:令眼目明。主治:眼中黑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