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乾地黃湯方劑中,包含生地黃,主要是因為生地黃的特性與功效,與方劑的整體治療目的相符。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的功效。乾地黃湯主要用於治療血熱妄行、迫血妄行引起的出血症狀,而生地黃的清熱涼血功效,可以有效地清除血熱,阻止出血。同時,生地黃的滋陰潤燥功效,可以滋養陰血,改善出血導致的陰虛燥熱。因此,生地黃的加入,可以幫助達到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治療目的,是乾地黃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物。
乾地黃湯中包含大黃,主要是為了 瀉火通便。
- 乾地黃性寒,具有滋陰涼血的功效,但其滋陰之力較弱,若單獨使用容易導致寒凝血瘀。
- 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火通便、清熱解毒的作用。
- 兩者搭配使用,一方面可以 減輕乾地黃的寒性,避免寒凝血瘀;另一方面,大黃的瀉火通便作用,可以 促進腸道蠕動,幫助藥物吸收,進而提高乾地黃的滋陰效果。
此外,大黃的苦味還可以 苦寒泄熱,更能有效地 抑制熱邪的發展,使藥效更加顯著。
乾地黃湯中包含黃連,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瀉火,涼血止血: 乾地黃湯以滋陰補血為主,但若患者伴有熱症,如陰虛火旺、血熱妄行等,則需加入黃連清熱瀉火,涼血止血,以達到寒熱平衡,促進陰血生長。
- 配伍協調,相輔相成: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膽經,具有清熱解毒、瀉火燥濕之功,與乾地黃湯中其他滋陰補血藥材如生地黃、麥冬等,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可更有效地改善陰虛火旺、血熱妄行等症狀,提高療效。
乾地黃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 地黃性滋潤,但過於滋膩易導致濕熱內蘊。黃芩苦寒,善於清熱瀉火,可解地黃之膩,防止滋膩化濕,避免藥性偏於滋膩。
- 涼血止血: 乾地黃湯常用於陰虛火旺、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黃芩除了清熱瀉火,也具涼血止血功效,可輔助地黃清熱涼血,共同抑制血熱妄行,達到止血之效。
乾地黃湯中加入柴胡,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調和氣血: 乾地黃湯以滋陰降火為主,但若肝氣鬱結,則會影響脾胃運化,導致陰虛火旺加重。柴胡性微寒,入肝經,能疏肝解鬱,調和氣血,使肝氣得以舒暢,利於脾胃運化,促進陰血的生成,達到滋陰降火的功效。
- 升清降濁,協調陰陽: 乾地黃湯以滋陰為主,但若陰陽失衡,則容易出現上熱下寒的現象。柴胡能升清降濁,使氣血流通,協調陰陽,有助於改善上熱下寒的症狀,使陰血更加充盈,達到陰陽平衡的狀態。
乾地黃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緩解地黃之燥性: 地黃性寒,偏於滋陰,容易造成脾胃虛寒,而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具有斂陰、柔肝、止痛之效,能緩解地黃的燥性,避免其過於寒涼而傷及脾胃。
- 協同滋陰養血: 白芍與地黃皆能滋陰養血,但白芍更偏於養血柔肝,能使地黃的滋陰作用更顯著,並兼具補肝血、緩解肝氣鬱結之效,使整體方劑功效更全面。
乾地黃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地黃性寒,偏於滋陰降火,容易損傷脾胃陽氣。甘草性甘溫,具有調和脾胃,補中益氣的作用,可以緩解地黃的寒性,避免其過度滋陰而損傷脾胃。
- 增強療效: 甘草與地黃配伍,能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甘草可以增強地黃滋陰補血的功效,同時也能減輕地黃的毒副作用,使藥效更加穏定和持久。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乾地黃湯」:清熱瀉火、滋陰養血
乾地黃湯是中藥方劑之一,主要成分包括生地黃、大黃、黃連、黃芩、柴胡、白芍、甘草。
組成介紹: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
柴胡具有散風熱、發汗解表、止咳化痰、平肝息風、補陽、清熱瀉火、疏肝解鬱等功效。
大黃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
黃芩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生地黃是一種中藥材,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
主治功效:
乾地黃湯主要用於治療傷寒病後,體內餘熱未清的症狀,具有清熱瀉火、滋陰養血的功效。
適應症:
乾地黃湯適應於傷寒病後,體內餘熱未清,症狀包括發熱、口渴、心煩、失眠、盜汗、大便乾燥等。
用法用量:
乾地黃湯一般煎服,每日一劑,分兩次服用。
注意事項:
- 乾地黃湯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不可自行服用。
- 服用乾地黃湯期間,應忌食辛辣、油膩、生冷食物。
- 服用乾地黃湯後,若出現腹痛、腹瀉等不適症狀,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應慎用乾地黃湯。
總結:
中藥方劑「乾地黃湯」主要成分是生地黃、大黃、黃連、黃芩、柴胡、白芍、甘草,具有清熱瀉火、滋陰養血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傷寒病後,體內餘熱未清的症狀。服用乾地黃湯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並注意相關注意事項。
傳統服藥法
熟乾地黃1兩,澤蘭葉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人參1兩,五味子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當歸(切,炒)1兩,禹餘糧(火煅,醋淬)1兩。上為粗末。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空心,日午、夜臥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乾地黃湯, 出處:《千金》卷三。 組成:乾地黃3兩,白頭翁1兩,黃連1兩,蜜蠟1方寸,阿膠(如手掌大)1枚。 主治:産後下痢。
乾地黃湯, 出處:《千金》卷三。 組成:乾地黃3兩,芍藥3兩,當歸3兩,蒲黃3兩,生薑5兩,桂心6兩,甘草1兩,大棗20枚。 主治:婦人産後兩脅滿痛。
乾地黃湯, 出處:《活人書》卷十九。 組成:乾地黃1兩,大黃1兩,黃連1兩,黃芩1兩,柴胡(去蘆)1兩,白芍藥1兩,甘草(炙)1兩。 主治:婦人傷寒癒後,猶有餘熱不去。
乾地黃湯, 出處:《千金》卷三。 組成:乾地黃3兩,川芎2兩,桂心2兩,黃耆2兩,當歸2兩,人參1兩,防風1兩,茯苓1兩,細辛1兩,芍藥1兩,甘草1兩。 主治:除諸疾,補不足。主治:産後惡露不盡。
乾地黃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八。 組成:生乾地黃(焙)8兩,伏龍肝6兩,川芎1兩,當歸(酒浸,切,焙)3兩,桂(去粗皮)2兩,赤芍藥2兩,白芷2兩,乾薑(炮裂)2兩,細辛(去苗葉)半兩,甘草(炙,銼)1兩,吳茱萸(湯浸去涎,大豆同炒,去豆用)2兩。 主治:吐血。
乾地黃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三。 組成:生乾地黃(酒洗,切,焙)2兩半,續斷1兩半,桔梗(炒)1兩半,五味子1兩半,紫菀(去苗上)半兩,甘草(炙,銼)半兩,羚羊角(鎊)半兩,犀角(鎊)半兩,肉蓯蓉(酒浸,切,焙)1兩,桑根白皮(炙,銼)1兩,赤小豆1合。 主治:伏連傳屍,骨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