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地黃湯

乾地黃湯

QIAN DI HUA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

寒性指數

28

熱/寒比例

極寒 (0.11)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8%
心經 15%
脾經 12%
胃經 12%
肺經 9%
膽經 9%
大腸經 9%
三焦經 6%
心包經 6%
小腸經 3%
肝經
心經
脾經
胃經
肺經
膽經
大腸經
三焦經
心包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乾地黃湯方劑中,包含生地黃,主要是因為生地黃的特性與功效,與方劑的整體治療目的相符。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的功效。乾地黃湯主要用於治療血熱妄行、迫血妄行引起的出血症狀,而生地黃的清熱涼血功效,可以有效地清除血熱,阻止出血。同時,生地黃的滋陰潤燥功效,可以滋養陰血,改善出血導致的陰虛燥熱。因此,生地黃的加入,可以幫助達到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治療目的,是乾地黃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物。

乾地黃湯中包含大黃,主要是為了 瀉火通便

  • 乾地黃性寒,具有滋陰涼血的功效,但其滋陰之力較弱,若單獨使用容易導致寒凝血瘀。
  • 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火通便、清熱解毒的作用。
  • 兩者搭配使用,一方面可以 減輕乾地黃的寒性,避免寒凝血瘀;另一方面,大黃的瀉火通便作用,可以 促進腸道蠕動,幫助藥物吸收,進而提高乾地黃的滋陰效果。

此外,大黃的苦味還可以 苦寒泄熱,更能有效地 抑制熱邪的發展,使藥效更加顯著。

乾地黃湯中包含黃連,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涼血止血: 乾地黃湯以滋陰補血為主,但若患者伴有熱症,如陰虛火旺、血熱妄行等,則需加入黃連清熱瀉火,涼血止血,以達到寒熱平衡,促進陰血生長。
  2. 配伍協調,相輔相成: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膽經,具有清熱解毒、瀉火燥濕之功,與乾地黃湯中其他滋陰補血藥材如生地黃、麥冬等,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可更有效地改善陰虛火旺、血熱妄行等症狀,提高療效。

乾地黃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地黃性滋潤,但過於滋膩易導致濕熱內蘊。黃芩苦寒,善於清熱瀉火,可解地黃之膩,防止滋膩化濕,避免藥性偏於滋膩。
  2. 涼血止血: 乾地黃湯常用於陰虛火旺、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黃芩除了清熱瀉火,也具涼血止血功效,可輔助地黃清熱涼血,共同抑制血熱妄行,達到止血之效。

乾地黃湯中加入柴胡,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調和氣血: 乾地黃湯以滋陰降火為主,但若肝氣鬱結,則會影響脾胃運化,導致陰虛火旺加重。柴胡性微寒,入肝經,能疏肝解鬱,調和氣血,使肝氣得以舒暢,利於脾胃運化,促進陰血的生成,達到滋陰降火的功效。
  2. 升清降濁,協調陰陽: 乾地黃湯以滋陰為主,但若陰陽失衡,則容易出現上熱下寒的現象。柴胡能升清降濁,使氣血流通,協調陰陽,有助於改善上熱下寒的症狀,使陰血更加充盈,達到陰陽平衡的狀態。

乾地黃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緩解地黃之燥性: 地黃性寒,偏於滋陰,容易造成脾胃虛寒,而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具有斂陰、柔肝、止痛之效,能緩解地黃的燥性,避免其過於寒涼而傷及脾胃。
  2. 協同滋陰養血: 白芍與地黃皆能滋陰養血,但白芍更偏於養血柔肝,能使地黃的滋陰作用更顯著,並兼具補肝血、緩解肝氣鬱結之效,使整體方劑功效更全面。

乾地黃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地黃性寒,偏於滋陰降火,容易損傷脾胃陽氣。甘草性甘溫,具有調和脾胃,補中益氣的作用,可以緩解地黃的寒性,避免其過度滋陰而損傷脾胃。
  2. 增強療效: 甘草與地黃配伍,能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甘草可以增強地黃滋陰補血的功效,同時也能減輕地黃的毒副作用,使藥效更加穏定和持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乾地黃湯傳統功效分析
此方主治「婦人傷寒癒後,猶有餘熱不去」,意指女性於傷寒(外感熱病)後期,雖表證已解,但體內仍殘留虛熱未清,可能伴隨陰血耗傷、氣虛不斂等證候。此類餘熱多屬「虛熱」或「陰傷發熱」,與實熱熾盛不同,需以滋養兼調和為主。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熟乾地黃:為君藥,滋腎陰、養肝血,針對熱病傷陰之根本,補益下焦真陰以清虛熱。
  2. 人參、白茯苓:益氣健脾,助後天之本化生氣血,與地黃配合「氣血雙補」,固正氣以托餘邪。
  3. 當歸、澤蘭葉:當歸補血活血,澤蘭活血利水,二者調和婦人氣血,兼防陰虛血滯。
  4. 五味子:酸斂收攝,與人參協同益氣生津,並可斂耗散之氣陰,防虛熱浮越。
  5. 附子:少用炮附溫腎陽,於滋陰藥中「陽中求陰」,且能引火歸元,制約虛陽上浮。
  6. 禹餘糧:固澀下焦,煅後醋淬增強收斂之性,防陰血復傷,或治可能伴隨的崩漏、帶下。

整體配伍思路
此方以「滋陰補血為本,益氣固澀為輔」,佐以溫陽與活血之品,體現以下治療原則:

  • 滋陰清餘熱:地黃配五味子,補陰斂熱,非苦寒直折,適合病後虛熱。
  • 氣血同調:補血藥(地黃、當歸)與益氣藥(人參、茯苓)並用,扶正祛邪。
  • 標本兼顧:禹餘糧固澀防脫,附子溫陽助化,既治殘熱,又防亡陽陰脫之變。

推衍應用
雖原主婦人傷寒後餘熱,然其組方邏輯可延伸至「陰血虧虛兼氣不攝津」之證,如虛熱失眠、盜汗,或婦人產後虛羸低熱等,凡見陰傷氣弱、虛陽不潛者,可辨證化裁。

傳統服藥法


熟乾地黃1兩,澤蘭葉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人參1兩,五味子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當歸(切,炒)1兩,禹餘糧(火煅,醋淬)1兩。上為粗末。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空心,日午、夜臥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氣喘月經不調肺結核胰臟炎慢性腎衰竭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胃腸出血月經稀少閉經暴食症下腹部痛腹瀉全身性水腫右下腹側部痛左下腹側部痛

相同名稱方劑


乾地黃湯, 出處:《千金》卷三。 組成:乾地黃3兩,白頭翁1兩,黃連1兩,蜜蠟1方寸,阿膠(如手掌大)1枚。 主治:産後下痢。

乾地黃湯, 出處:《千金》卷三。 組成:乾地黃3兩,芍藥3兩,當歸3兩,蒲黃3兩,生薑5兩,桂心6兩,甘草1兩,大棗20枚。 主治:婦人産後兩脅滿痛。

乾地黃湯, 出處:《活人書》卷十九。 組成:乾地黃1兩,大黃1兩,黃連1兩,黃芩1兩,柴胡(去蘆)1兩,白芍藥1兩,甘草(炙)1兩。 主治:婦人傷寒癒後,猶有餘熱不去。

乾地黃湯, 出處:《千金》卷三。 組成:乾地黃3兩,川芎2兩,桂心2兩,黃耆2兩,當歸2兩,人參1兩,防風1兩,茯苓1兩,細辛1兩,芍藥1兩,甘草1兩。 主治:除諸疾,補不足。主治:産後惡露不盡。

乾地黃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八。 組成:生乾地黃(焙)8兩,伏龍肝6兩,川芎1兩,當歸(酒浸,切,焙)3兩,桂(去粗皮)2兩,赤芍藥2兩,白芷2兩,乾薑(炮裂)2兩,細辛(去苗葉)半兩,甘草(炙,銼)1兩,吳茱萸(湯浸去涎,大豆同炒,去豆用)2兩。 主治:吐血。

乾地黃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三。 組成:生乾地黃(酒洗,切,焙)2兩半,續斷1兩半,桔梗(炒)1兩半,五味子1兩半,紫菀(去苗上)半兩,甘草(炙,銼)半兩,羚羊角(鎊)半兩,犀角(鎊)半兩,肉蓯蓉(酒浸,切,焙)1兩,桑根白皮(炙,銼)1兩,赤小豆1合。 主治:伏連傳屍,骨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