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一柴胡飲」中包含「柴胡」的原因主要有二:
- 疏肝解鬱,和解表裏: 柴胡性微寒,味苦,歸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和解表裏的功效。方中以柴胡為主藥,可解表散寒,疏肝解鬱,調節肝氣,達到和解表裏的作用,用於治療寒邪犯表,兼夾肝氣鬱結的病症。
- 引藥入肝,協調藥性: 柴胡可引其他藥物入肝經,使藥效更能發揮到肝臟,並協調其他藥物的功效,使藥效更加協調,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一柴胡飲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瀉火:黃芩味苦寒,善於清熱瀉火,可以降解柴胡、半夏等藥材的燥熱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偏燥,防止傷陰。
- 解毒止痛:黃芩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可以降低柴胡、半夏等藥材的毒副作用,並能抑制細菌感染,減輕疼痛,提高藥效。
總而言之,黃芩在 一柴胡飲中起着重要的清熱瀉火、解毒止痛的作用,有助於平衡藥性,提高療效。
一柴胡飲中加入白芍,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緩解柴胡疏肝解鬱之弊: 柴胡性升散,擅長疏肝解鬱,但過於燥烈易傷陰血。白芍性涼,入肝經,可緩解柴胡的燥性,防止其過度耗傷肝血。
- 柔肝養血,協調肝脾: 白芍具有柔肝養血、斂陰止汗之功,可滋養肝血,調節肝脾氣血,配合柴胡疏肝解鬱,使肝脾氣血調和,達到治病之效。
因此,一柴胡飲中加入白芍,既可緩解柴胡的燥烈之性,又能柔肝養血,協調肝脾,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一柴胡飲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 生地黃味甘性寒,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柴胡為疏肝解鬱之劑,但易傷陰,生地黃可起到平衡作用,防止柴胡燥熱傷陰,使藥性更趨平和。
- 滋陰生津: 一柴胡飲主治少陽證,其表現為口苦咽乾、胸脅脹滿等,生地黃可滋陰生津,緩解這些症狀。同時,生地黃還可以養血潤燥,改善因少陽證引起的皮膚乾燥等問題。
總而言之,生地黃在 一柴胡飲中起到清熱涼血、滋陰生津的作用,使方劑更能有效治療少陽證。
一柴胡飲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理氣健脾: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可以緩解柴胡所致的胸悶、脘腹脹滿等症狀,並促進脾胃運化,增強藥物吸收。
- 調和藥性: 柴胡性偏寒,容易造成脾胃虛寒,而陳皮性溫,可與柴胡相配,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寒傷脾。
因此,陳皮在 一柴胡飲中起到理氣健脾、調和藥性的作用,有助於提升藥效,更全面地改善患者的病症。
一柴胡飲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一柴胡飲以柴胡為君藥,性微寒,配伍黃芩、梔子等苦寒之品,容易傷及脾胃。甘草性甘,味平,入脾胃經,可緩解柴胡等藥物的寒性,調和藥性,避免過於寒涼傷脾胃。
- 甘草瀉火: 甘草入心經,具有清心瀉火、解毒之功效。柴胡飲主要用於治療少陽經證,症狀常伴有心煩、口渴、心悸等,甘草可清心火,緩解這些症狀,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柴胡飲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陰虛外感,內兼火邪」之證,針對以下病機與臨床表現:
- 外感兼內熱:
- 外邪侵襲(如四時不正之氣、風寒)與內火相搏,見「寒熱往來」(如瘧狀)、「發熱」或「潮熱」。
- 邪鬱少陽或陽明,見「口乾燥渴」「肝燥胃渴」,甚則熱結胸脘而「痞滿」。
- 婦人熱入血室:
- 經期、產後血虛,外邪乘虛內陷,化熱擾亂血分,導致寒熱交作。
- 陰虛餘熱未清:
- 時感(外感病)後期,陰液耗傷,餘熱未退,見「陰虛潮熱」。
此方適用於「外有邪而內有火」的複雜病機,既能疏解外邪,又能清內熱、護陰液,體現「和解清裡」之法。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配伍解析
君藥:柴胡(2-3錢)
- 辛涼透表,和解少陽,疏散半表半裏之邪,主治「寒熱往來」。
- 兼能升舉清陽,透熱外出。
臣藥:黃芩(1錢半)、芍藥(2錢)
- 黃芩:苦寒清熱,瀉上焦肺火、少陽膽熱,與柴胡協同和解清熱(取小柴胡湯之意)。
- 芍藥:養血斂陰,柔肝緩急,兼防柴胡升散傷陰,適合陰虛火旺之體。
佐藥:生地(1錢半)、陳皮(1錢半)
- 生地:滋陰涼血,清熱生津,針對「陰虛內熱」「燥渴」,補充陰液不足。
- 陳皮:理氣和中,化痰濕,防生地滋膩壅滯,亦助柴胡疏暢氣機。
使藥:甘草(8分)
- 甘緩和中,調和諸藥,兼助芍藥緩急。
(二)加減法邏輯
- 內熱甚加連翹:清熱解毒,透散上焦火毒。
- 外邪甚加防風:增強解表散邪之力,針對風寒鬱閉。
- 胸脘痞滿去生地加枳實:生地滋膩妨礙氣機,枳實破氣消痞,開結除滿。
- 陽明熱渴加天花粉或葛根:天花粉生津止渴,葛根解肌退熱、升津液。
- 熱甚加知母、石膏:清瀉陽明氣分大熱,針對高熱煩渴。
(三)整體治療原理
- 和解表裡:
- 柴胡配黃芩,一散一清,疏解少陽樞機,調和寒熱。
- 清熱護陰並行:
- 黃芩清火、生地養陰,兼顧「陰虛火動」之本,避免純苦寒傷正。
- 氣血同調:
- 芍藥、生地調血分,柴胡、陳皮理氣分,適合婦人血室受邪或氣滯熱鬱。
此方結構嚴謹,既師法小柴胡湯和解之意,又因應陰虛內熱調整配伍(去半夏、人參之溫燥,加生地、芍藥之滋潤),體現「因證製方」的靈活性。
傳統服藥法
柴胡2-3錢,黃芩1錢半,芍藥2錢,生地1錢,半陳皮1錢半,甘草8分。如內熱甚者,加連翹1-2錢;如外邪甚者,加防風1錢;如邪結在胸而痞滿者,去生地,加枳實1-2錢;如熱在陽明而兼渴者,加天花粉或葛根1-2錢;熱甚者,加知母、石膏。
水1鐘半,煎至7-8分,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一柴胡飲是一首中醫方劑,具有疏散外邪、清熱養陰的功效,主治陰虛外感,內兼火邪,寒熱往來,口中燥渴,婦人熱入血室,及時感後陰虛而有潮熱者。凡感四時不正之氣,或爲發熱,或爲寒熱,或因勞因怒,或婦人熱入血室,或産後、經後因冒風寒,以致寒熱如瘧等證,但外有邪而內兼火者。時感後陰虛未復,餘邪潮熱。四時不正之氣,內外俱有火證而瘧邪不散。肝燥胃渴。但是,由於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在服用一柴胡飲之前,最好諮詢醫生,以確保安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一柴胡飲, 出處:《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組成:柴胡2-3錢,黃芩1錢半,芍藥2錢,生地1錢半,陳皮1錢半,甘草8分。 主治:陰虛外感,內兼火邪,寒熱往來,口中燥渴,婦人熱入血室,及時感後陰虛而有潮熱者。凡感四時不正之氣,或爲發熱,或爲寒熱,或因勞因怒,或婦人熱入血室,或産後、經後因冒風寒,以致寒熱如瘧等證,但外有邪而內兼火者。時感後陰虛未復,餘邪潮熱。四時不正之氣,內外俱有火證而瘧邪不散。肝燥胃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