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膽湯

清膽湯

QING DA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偏寒 (0.56)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胃經 15%
脾經 15%
膽經 15%
心經 10%
肝經 10%
大腸經 5%
三焦經 5%
心包經 5%
肺經
胃經
脾經
膽經
心經
肝經
大腸經
三焦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清膽湯中包含柴胡,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和解少陽: 柴胡性微寒,味苦,歸肝經,具有疏肝解鬱、和解少陽之功效。清膽湯主治膽胃不和、肝氣鬱結所致的脅肋脹痛、口苦咽乾、煩躁易怒等症,柴胡可疏肝解鬱,使肝氣條達,和解少陽,解除肝膽之鬱,緩解症狀。
  2. 引藥入肝,共奏清膽之功: 柴胡可引藥入肝,與其他藥物協同發揮清熱利膽的功效。清膽湯中其他藥物如黃芩、梔子、茵陳蒿等,都具有清熱利膽的作用,柴胡的加入可以增強這些藥物的療效,更好地達到清膽的目的。

清膽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黃芩味苦寒,入肺、膽、心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的功效。清膽湯主要針對膽火上炎引起的諸症,而黃芩的清熱瀉火作用可以有效抑制膽火,緩解症狀。
  2. 利膽退黃: 黃芩具有利膽退黃的功效,可以促進膽汁分泌,改善膽汁淤積,對於因膽火上炎引起的黃疸,也有較好的療效。

清膽湯中加入竹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化痰止嘔: 竹茹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化痰止嘔的功效。對於膽熱犯胃、胃火熾盛引起的嘔吐、口苦、煩躁等症狀,竹茹可以清熱解毒,化痰止嘔,緩解不適。
  2. 保護胃黏膜: 竹茹含有豐富的纖維素和多糖類物質,能夠吸附胃酸,保護胃黏膜,減少胃酸對胃黏膜的刺激,從而減輕嘔吐等症狀。

因此,清膽湯中加入竹茹,不僅可以清熱瀉火,化痰止嘔,還可以保護胃黏膜,對於治療膽熱犯胃引起的嘔吐症狀具有良好的效果。

清膽湯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理氣健脾: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行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清膽湯多用於治療濕熱蘊結,脾胃不和所致的膽囊炎、膽石症等病症,陳皮有助於理氣健脾,增進脾胃運化,促進膽汁分泌,利於病情的恢復。
  2. 疏肝解鬱: 陳皮亦有疏肝解鬱之功。膽氣鬱結,可導致肝氣不舒,影響脾胃運化,加重病情。陳皮理氣疏肝,可以解除肝鬱,使氣機疏通,有利於膽病的治療。

清膽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清膽湯多以苦寒藥為主,具有清熱瀉火、利膽退黃之功效。甘草性甘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副作用的作用。加入甘草可以減緩苦寒藥的寒涼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減輕對脾胃的刺激,提高藥效。

2. 增強藥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例如與黃芩、柴胡等藥物配伍,可以增強清熱瀉火之功效;與茵陳蒿、虎杖等藥物配伍,可以增強利膽退黃之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清膽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傷寒盜汗」及「膽經火旺,合目則汗」。膽屬少陽,內寄相火,若膽經火旺,燔灼陰液,可迫津外泄而致盜汗;「合目則汗」更點明其與少陽樞機不利相關,因寐時衛陽入裡,膽火內熾,蒸迫津液,故見寐中汗出。傷寒邪傳少陽階段,亦可能兼見此證,故以清透膽熱為治療核心。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青蒿葉、青菊葉

    • 青蒿苦寒芳香,清透少陽伏熱,尤擅退虛熱、除骨蒸,為膽經火鬱之要藥。
    • 青菊葉(或指嫩菊花葉)輕清瀉火,助青蒿疏解膽經鬱熱,兼有透表之效。
  2. 薄荷梗

    • 辛涼透散,既能疏解少陽風熱,又可條達肝膽氣機,助火熱外泄。
  3. 連翹

    • 性輕清而浮,善清心膽之熱,兼能散結透邪,防止熱鬱成痰。
  4. 苦丁茶

    • 苦寒降泄,清肝膽實火,導熱下行,與輕清宣透之品相配,使火熱不致上炎。
  5. 鮮荷葉汁

    • 清香涼潤,既能清暑化濕(若兼暑邪),又可助升發少陽清氣,使熱隨氣透。

整體配伍思路
全方以「清透並行」為法,針對膽經火旺之機理,輕清宣散以解鬱火(薄荷、青蒿、青菊),苦寒降泄以折其勢(苦丁茶、連翹),佐鮮荷葉汁調和升降。既無過用苦寒之弊,亦免滋膩留邪之患,契合「少陽為樞」之特性,使火散汗止,膽腑自和。

現代延伸思考
此方組成以植物葉、梗為主,質輕走上,符合「治上焦如羽」原則,除盜汗外,或可類推用於膽熱上擾之頭目眩脹、口苦咽乾等症,然須辨明病機屬火鬱輕證,若陰虛火旺者非其主治。

傳統服藥法


青蒿葉、青菊葉、薄荷梗、連翹、苦丁茶、鮮荷葉汁。
忌食腥濁。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清熱燥濕的作用,因此體質虛寒、脾胃虛弱的人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清膽湯, 出處:《傷寒大白》卷三。 組成:柴胡、黃芩、竹茹、廈朴、廣皮、甘草。 主治:傷寒盜汗。膽經火旺,合目則汗。

清膽湯,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三。 組成:青蒿葉、青菊葉、薄荷梗、連翹、苦丁茶、鮮荷葉汁。 主治:因大聲喊叫,右耳失聰。以外觸驚氣,內應肝膽,膽脈絡耳,震動其火風之威,至鬱而陰竅成聾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