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清肝飲

柴胡清肝飲

CHAI HU QING GAN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不知醫必要》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極寒 (0.1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6%
膽經 15%
心經 14%
肺經 14%
脾經 10%
胃經 9%
三焦經 5%
心包經 5%
大腸經 4%
小腸經 4%
肝經
膽經
心經
肺經
脾經
胃經
三焦經
心包經
大腸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柴胡清肝飲中包含柴胡,主要原因如下:

  1. 疏肝解鬱,清熱利膽: 柴胡性味苦寒,入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清熱利膽的功效,能有效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心煩易怒、目眩耳鳴等症狀。
  2. 配伍相宜: 柴胡清肝飲中其他藥材,如黃芩、梔子等,也具有清熱利膽功效,與柴胡搭配,可起到協同作用,加強藥效,更好地治療肝膽濕熱引起的各種病症。

柴胡清肝飲中包含白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肝氣鬱結,疏肝解鬱: 柴胡清肝飲以柴胡疏肝解鬱為主,而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的功效,能協同柴胡疏肝解鬱,緩解肝氣鬱結導致的胸脅脹痛、情緒抑鬱等症狀。
  2. 滋陰養血,緩解肝陰不足: 肝氣鬱結常伴隨肝陰不足,白芍可滋陰養血,補充肝陰,有助於緩解肝陰虛所致的口乾舌燥、頭暈目眩等症狀,使肝氣更易疏解,達到整體平衡。

柴胡清肝飲中加入連翹,是利用其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的功效,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以達到清肝瀉熱、疏肝解鬱、利濕化痰之目的。

連翹苦寒,善於清熱解毒,對於肝經熱毒、濕熱蘊結所致的黃疸、目赤腫痛、咽喉腫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同時,連翹亦可散結消腫,有助於疏通肝氣,解除肝鬱氣滯,進一步提升柴胡清肝飲的療效。

柴胡清肝飲中加入黃芩,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清熱瀉火,解毒涼肝: 黃芩味苦寒,性寒涼,入肺、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涼肝之功效。柴胡清肝飲主要用於治療肝膽溼熱,症見發熱、口苦、脅痛、黃疸等。黃芩可清泄肝膽濕熱,緩解肝膽鬱熱所致的諸症。
  2. 配合柴胡,疏肝解鬱: 柴胡性微寒,能疏肝解鬱、升清降濁。黃芩與柴胡相配,一清一疏,相輔相成,既能清泄肝膽濕熱,又能疏肝解鬱,協同作用,達到治療肝膽濕熱的最佳效果。

柴胡清肝飲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1. 調和藥性: 柴胡清肝飲以疏肝解鬱、清熱利膽為主,藥性偏於寒涼。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偏激的作用。加入甘草可緩解柴胡等藥材的寒涼之性,避免傷脾胃,使藥效更平和。
  2. 增強療效: 甘草能益氣健脾、緩急止痛,與柴胡、黃芩等藥材合用,可更有效地疏肝解鬱、清熱利膽,促進肝氣疏泄,達到治療肝膽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柴胡清肝飲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怒動肝火而耳閉」,乃因情志不遂、肝鬱化火,火熱上擾清竅,導致耳竅閉塞不通。肝主疏泄,性喜條達,若鬱怒傷肝,氣機壅滯,則火隨氣逆,壅塞耳絡;肝火熾盛,耗傷陰血,亦可致耳竅失養。症狀或見耳鳴耳聾、脹悶疼痛,兼見口苦咽乾、煩躁易怒、舌紅苔黃等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疏肝解鬱,清泄肝火

  • 柴胡:為君藥,疏肝解鬱,條達氣機,引諸藥入肝經,使肝火不致鬱遏上炎。
  • 黃芩、山梔:清泄肝膽實火。黃芩善清上焦火熱,山梔清熱利濕,導火下行,共助柴胡瀉火解鬱。

2. 養血柔肝,調和肝體

  • 當歸、白芍藥:養血柔肝,緩急止痛。肝體陰用陽,火旺易耗陰血,二藥滋養肝體,防柴胡、青皮等辛散傷陰。

3. 涼血散瘀,清熱通絡

  • 丹皮:涼血散瘀,清血分伏火,防肝火灼傷血絡。
  • 鈎藤:平肝息風,清熱定驚,針對肝火化風之耳竅閉塞,兼能舒緩肝陽上亢之勢。

4. 理氣化痰,調暢氣機

  • 青皮:破氣疏肝,散結化痰,助柴胡疏泄肝鬱,化解氣滯痰阻之耳閉。

5. 調和諸藥

  • 甘草:和中緩急,調和藥性,兼防苦寒傷胃。

全方配伍特點

此方以「疏肝清火」為主,兼顧「養血柔肝」與「涼血散瘀」,體現「清中寓養,瀉中兼調」之法。柴胡、黃芩、山梔直折肝火;當歸、白芍滋養肝體;丹皮、鈎藤清透血絡風熱;青皮理氣開閉,共奏疏肝泄火、通竅聰耳之效。

應用延伸

雖原方針對「怒動肝火」之耳閉,然凡屬肝鬱化火、上擾清竅之證(如頭痛、眩暈、目赤),亦可加減化裁。若痰熱明顯,可加竹茹、膽南星;陰虛甚者,酌加生地、麥冬。

(註:此分析基於古籍記載與方劑配伍原理,具體運用需依實際證候調整。)

傳統服藥法


柴胡、白芍藥、山梔、黃芩、丹皮、當歸、青皮、鈎藤、甘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慎用。
  • 本方有緩解耳鳴耳聾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嘴中感到酸酸的目札容易生氣扁桃腺炎坐骨神經痛前列腺炎胰臟炎五十肩慢性肝炎中耳炎原發性高血壓膽囊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容易焦慮恐懼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慢性腎衰竭鏈球菌性咽喉炎麻疹單純性疱疹肝癌

相同名稱方劑


柴胡清肝飲, 出處:《傷寒大白》卷一。 組成:柴胡、黃芩、山梔、青皮、荊芥、甘草。 主治:少陽之火,恆結喉旁,而爲喉痹。

柴胡清肝飲, 出處:《症因脈治》卷三。 組成:柴胡、山梔、丹皮、青皮、蘇梗、白芍藥、鉤藤。 主治:膽脹者,口苦脅痛,善太息。

柴胡清肝飲, 出處:《症因脈治》卷一。 組成:柴胡、青皮、山梔、川芎、鉤藤、香附、木通、枳殼、木香、獨活、烏藥。 主治:怒氣鬱結而腰痛。

柴胡清肝飲, 出處:《痘疹傳心錄》卷十八。 組成:柴胡、丹皮、茯苓、山梔子、川芎、白芍、當歸、牛蒡子、甘草、連翹。 主治:肝經風熱瘡毒。

柴胡清肝飲, 出處:《不知醫必要》。 組成:柴胡1錢5分,白芍(酒炒)1錢5分,黑梔1錢,連翹1錢,黃芩1錢,甘草7分。 主治:怒動肝火而耳閉。

柴胡清肝飲, 出處:《症因脈治》卷四。 組成:柴胡、青皮、枳殼、山梔、木通、鉤藤、蘇梗、黃芩、知母、甘草。 主治:燥火腹痛,肝膽有熱,攻刺脅肋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