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性苦寒、主治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常用於治療實熱便秘、積滯腹痛、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打損傷。
當歸性味甘辛、苦、溫。主治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用於血虛諸證、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症瘕結聚、崩漏、虛寒腹痛、痿痹、肌膚麻木、腸燥便難、赤痢後重、癰疽瘡瘍、跌撲損傷等症。
白芍性苦、酸、微寒。主治平肝止痛、斂陰止汗、養血和營。治療月經不調、經行腹痛、崩漏、自汗、盜汗、脅肋脘腹疼痛、四肢攣痛、頭痛、眩暈等症。
柴胡性味苦、辛、微寒。主治解表退熱、疏肝解鬱、升舉陽氣。用於外感發熱、半表半裏寒熱往來、瘧疾、肝鬱脅痛乳脹、頭痛頭眩、月經不調、氣虛下陷之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等症。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連翹性苦、微寒。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用於癰疽、瘰癘、乳癰、丹毒、風熱感冒、溫病初起、溫熱入營、高熱煩渴、神昏發斑、熱淋尿閉。
犀角性酸鹹、寒。主治清熱、涼血、定驚、解毒。治傷寒溫疫熱入血分、驚狂、煩躁、譫妄、斑疹、發黃、吐血、衄血、下血、癰疽腫毒。
經效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十八。 組成:黑狗脊不拘多少。 主治:腸風酒痢下血,又鼠子痔出血,血痔。
經效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三。 組成:貫眾2兩(去蘆頭,燒存性,地上用碗合少頃去火毒,研爲細末)。 主治:腸風下血,久不癒。
經效散, 出處:《良朋匯集》卷五。 組成:黃芩3錢,當歸3錢,芍藥3錢,大黃2錢,犀角、粉草、白芷、柴胡。 主治:偷針撞刺,昧目飛塵。
經效散, 出處:《得效》卷十六。 組成:大黃半兩,當歸半兩,芍藥半兩,北柴胡1兩(去蘆),粉草1分,連翹1分,犀角1錢(後入)。 主治:眼因撞刺生翳,疼痛無時,經久不安者,復被物撞之,兼爲風熱所攻,轉加痛楚,昏暗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