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味大黃湯

四味大黃湯

SI WEI DA HUA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偏寒 (0.5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肝經 17%
心經 17%
胃經 11%
大腸經 6%
心包經 6%
小腸經 6%
三焦經 6%
肺經 5%
脾經
肝經
心經
胃經
大腸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四味大黃湯由大黃、芒硝、枳實、厚朴組成,其中大黃為君藥,原因如下:

  1. 瀉熱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功效,可有效治療熱結便祕、腹痛腹脹等症。
  2. 引導藥力: 大黃能引導芒硝、枳實、厚朴等藥物下行,促進腸道蠕動,加速排泄,達到通便瀉下的目的。

因此,大黃為四味大黃湯的核心藥物,其瀉熱通便的功效,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治療效果。

四味大黃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緩解大黃瀉下之燥:大黃性寒,瀉下力強,容易傷陰耗氣,導致腸燥便祕。白芍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之效,可緩解大黃的燥性,防止其過度瀉下,避免損傷腸道。

二、協調藥性,增強療效:白芍與大黃相配,可調節藥性,使其瀉下更為緩和,避免單純使用大黃引起腹痛、腹瀉等副作用,同時也能更好地發揮其清熱瀉火、通便止痛的作用,提高整體療效。

在中藥方劑「四味大黃湯」中,當歸的使用是因為其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當歸性溫味甘辛,能夠補血活血、調經止痛,適用於治療血虛所致的面色萎黃、經期不調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當歸能夠增強方劑的補血活血作用,對改善血液循環和婦科問題非常有益。

四味大黃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是為了緩解大黃的峻猛之性,使其藥力更為平和,避免對腸胃造成過大的刺激。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緩和藥性、調和脾胃、解毒的功效。它可以中和 大黃的苦寒之性,降低其對腸道的刺激,使瀉下作用更加溫和,避免腹痛、腹瀉等副作用。同時,甘草還能減輕大黃對脾胃的損傷,使藥性更趨於平和,利於人體吸收。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四味大黃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記載主治「少小眾癇」,即小兒多種類型的癇證(驚風、抽搐),伴隨證候包括:

  1. 乳哺不時:餵養失調所致腸胃積滯,可能引發發熱或吐瀉。
  2. 發溫壯:實熱內蘊,表現為體溫升高、煩躁。
  3. 吐利驚掣:嘔吐腹瀉後,因津液耗傷或熱極生風,出現肢體抽動、雙眼上視(如「反折戴眼」)。
  4. 胎寒腹痛:先天體寒或受寒導致的腹中冷痛。
  5. 一十五癇:泛指古代分類的多種小兒驚癇表現。

此方針對小兒「實熱夾滯」或「寒熱錯雜」引起的驚癇,以通腑瀉熱為主,兼顧調和氣血、緩急止痛。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大黃(四分)

    • 苦寒瀉下,通腑導滯,清除腸胃積熱。
    • 推陳致新,熱隨瀉下而解,改善「溫壯」「吐利」。
    • 用量最大,主導瀉實;若乳滯壯熱(實證),加倍用量以峻下。
  2. 臣藥:芍藥(二分)

    • 酸寒柔肝,緩解肌肉抽掣(驚掣、反折戴眼)。
    • 與甘草配伍,成芍藥甘草湯意,舒筋止痙。
  3. 佐藥:當歸(二分)

    • 辛甘溫潤,養血和血,防大黃瀉下傷正。
    • 針對「胎寒腹痛」,溫養血脈以止痛。
  4. 使藥:炙甘草(二分)

    • 甘緩和中,調和諸藥,減大黃峻烈之性。
    • 與芍藥協同,緩急解痙。

加減法原理

  • 發熱加麻黃:外寒束表時,用麻黃發汗解表(先煮去沫減其燥性),表裡雙解。
  • 反折戴眼加細辛:細辛辛溫走竄,散寒通絡,助解痙(疑為寒性痙厥)。
  • 下痢減大黃:瀉下過度則減量,防傷正氣。

治療關鍵
本方著眼於「通腑瀉熱以熄風」,認為小兒驚癇多因腸胃積滯化熱,上擾神明或引動肝風。通過瀉下實熱,調和氣血,達到止痙目的。服藥後「小汗出」或「大汗出」,反映表裡雙解之效;若純屬下痢,則忌汗以防津傷。

煎服法特點

  • 依兒童年齡調整藥量(杏核大小為比例),重視個體差異。
  • 母抱服藥取汗:藉體溫助藥力外透,體現古代小兒給藥的實用智慧。

傳統服藥法


大黃4分,芍藥2分,當歸2分,甘草(炙)2分。
發熱,加麻黃(去節)2分,先煮去沫,納諸藥;反折戴眼掣縮者,加細辛4分;乳哺不消,壯熱有實行,倍大黃,用刀劈破,勿令有碎末,無其疾不須增益;下痢者,減大黃3分之1。
1月兒服1杏核許,100日2杏核大小,以此為率,水3升,煮1升,日3次,日夜可4服。服湯令母抱之,令小汗出;病甚者,令大汗出,汗後溫粉粉之;下痢者,勿令出汗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通便止痛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少小眾癇、乳哺不時、發溫壯、吐利驚掣、胎寒腹痛等症狀。
  • 本方大黃有瀉下作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副作用,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脾胃虛弱者慎用。
  • 本方甘草有補益作用,長期服用可能會引起水腫、浮腫等副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腹痛胰臟炎癲癇腹瀉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四味大黃湯, 出處:《幼幼新書》卷十一引《嬰孺方》。 組成:大黃4分,芍藥2分,當歸2分,甘草(炙)2分。 主治:少小眾癇,乳哺不時,發溫壯,吐利驚掣,胎寒腹痛,一十五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