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子七聖散

保子七聖散

BAO ZI QI SHE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元和紀用經》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寒 (0.6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4%
肝經 18%
心經 18%
胃經 11%
肺經 6%
大腸經 5%
心包經 5%
小腸經 5%
三焦經 5%
脾經
肝經
心經
胃經
肺經
大腸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保子七聖散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養血柔肝,緩解肝氣鬱結: 白芍性微寒,味酸苦,歸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的功效。方中加入白芍,可緩解肝氣鬱結,疏肝解鬱,改善因肝氣不舒導致的腹部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
  2. 滋陰養血,緩解血虛: 白芍兼具養血滋陰之效,可補益氣血,改善血虛所致的頭暈目眩、面色蒼白等症狀。與其他藥材配合,可有效增強補益效果,全面調理身體狀況。

保子七聖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滋養胞宮:當歸為補血活血之要藥,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子宮血液流通,為孕婦提供充足的營養供應,有利於胎兒的生長發育。
  2. 調經止痛,安胎保胎:當歸能調和氣血,調節月經,減輕孕婦的經期不適,並能緩解腹痛、腰痠等症狀,有助於安胎保胎,確保母體與胎兒的健康。

保子七聖散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瀉熱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保子七聖散主治小兒高熱、腹痛、便祕等症,大黃可有效地瀉去體內積熱,促進腸道蠕動,緩解便祕,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目的。
  2. 引藥下行: 大黃具有引藥下行的作用,可以引導其他藥物直達病竈,增強藥效。保子七聖散中其他藥物如黃芩、黃連等,其清熱瀉火的作用也需要大黃的引導才能更好地發揮。

保子七聖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保子七聖散中多爲辛溫燥烈之藥,容易傷及脾胃。甘草味甘性平,具有緩和藥性,調和諸藥,防止藥性過烈傷脾胃,使藥效發揮更溫和持久。

2. 增強藥效: 甘草能解毒,緩和藥性,並能增強其他藥材的藥效,提高整體治療效果。例如,甘草能增強黃芪補氣作用,使其更有效地治療氣虛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保子七聖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範圍廣泛,主要針對小兒體質嬌嫩、易受外邪及內傷所致的多種病症,涵蓋以下範疇:

  1. 脾胃失和:如「乳哺不時」「吐利不常」「黃瘦」,顯示用於消化不良、嘔吐腹瀉等腸胃功能紊亂。
  2. 外感與發熱:如「溫壯發熱」「觸冒寒邪」,說明能解表退熱,兼顧外感寒邪或內熱。
  3. 驚風與抽搐:如「諸經掣縮」「二十五癇」,反映其鎮驚止痙之效,適用於小兒驚癇或筋肉抽掣。
  4. 血分與胎毒:如「胎寒腹痛」「肌膚喜瘡」「口瘡惡核」,可能與胎毒或血熱濕毒相關,方中清熱活血以解毒。
  5. 發育生理現象:如「大小變蒸」,指小兒生長過程中的週期性體熱,古人視為自然但需調理之證。

整體而言,本方以調和氣血、解表清裡、緩急止痛為主,兼具消導、鎮驚、解毒之效,符合小兒「易虛易實、易寒易熱」的生理特點。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與配比特點

  • 赤白芍(各半)(4分):
    • 赤芍偏於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白芍長於養血柔肝、緩急止痛。
    • 二者合用,既能活血調營,又可緩解攣急(如腹絞痛、筋脈拘攣),契合「胎寒腹痛」「諸經掣縮」之症。
  • 當歸(4分):
    • 補血活血、潤腸通便,助赤白芍調和血分,改善「胎寒」(血虛寒凝)及「肌膚喜瘡」(血虛濕鬱)。
  • 生大黃(2分):
    • 瀉熱通便、解毒化瘀,用量輕緩,意在導滯(如「吐利不常」「溫壯發熱」屬腸胃積熱),非峻下。
  • 甘草(3分):
    • 調和諸藥、緩急和中,保護脾胃,並緩和大黃之峻性。
  • 加減麻黃(外感時用):
    • 發汗解表,針對「觸冒寒邪」,合大黃形成「表裡雙解」之勢。

2. 組方邏輯與治療機理

  • 氣血雙調
    當歸配赤白芍,養血活血以治本(小兒氣血未充);大黃清瀉熱毒以治標(積滯或胎毒發熱)。
  • 表裡兼顧
    原方清裡和血,加麻黃則表裡同治,符合「外有寒邪、內有鬱熱」的複雜病機。
  • 動靜結合
    大黃(瀉動)與芍藥甘草(收緩)相配,既通滯又不傷正,適合小兒「臟腑嬌嫩」之體。
  • 劑量靈活
    按年齡調整用量,強調「小而漸進」,體現小兒用藥「輕靈爲上」的原則。

3. 推測適用證的核心病機

綜合分析,此方所治之主證可能基於:

  • 「血虛夾熱、外寒內滯」
    胎寒(血虛受寒)與溫壯(內熱)並見,氣血不調導致腹痛、驚搐;腸胃積滯與外感交互為病。
  • 「營衛不和、風動痰蘊」
    小兒肝常有餘,脾常不足,方中芍藥甘草柔肝緩急,大黃當歸通腑和血,可達「抑肝扶脾」之效,間接安定神志(如癇證)。

總結

保子七聖散以調和氣血為基底,結合清熱、解表、通腑等法,體現古人對小兒病「多虛多實、易寒易熱」的治療智慧。其組方輕靈而不峻猛,重在疏導而非攻伐,符合兒科「護脾胃、順氣血」的核心理念。

傳統服藥法


赤白芍(各半)4分,當歸4分,生大黃2分,甘草3分。
上以水3升煎,去滓服。月內兒服1杏核大,300日兒服1栗殼,1-2歲兒服兩栗殼,3歲以上兒加之,每日3次。若發驚及溫壯,外有觸冒寒邪,以去節麻黃1分,水3升煮之,去沫滓,納正藥煎,如上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腹瀉等副作用。

相關疾病


腹痛胰臟炎癲癇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淋巴肉瘤及組織肉瘤口腔炎及相關病灶口瘡嘴破口角炎腹瀉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保子七聖散, 出處:《元和紀用經》。 組成:赤白芍(各半)4分,當歸4分,生大黃2分,甘草3分。 主治:小兒胎寒腹痛,乳哺不時,溫壯發熱,吐利不常,諸經掣縮,二十五癇,肌膚喜瘡,遇時而發作,口瘡惡核,赤目黃瘦,大小變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