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甘草飲

DA HUANG GAN CAO YI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偏寒 (0.86)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4%
肝經 19%
心經 18%
胃經 10%
大腸經 5%
心包經 5%
小腸經 5%
三焦經 5%
肺經 5%
脾經
肝經
心經
胃經
大腸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大黃甘草飲」方劑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如下:

  1. 瀉熱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的功效。方劑中加入大黃,可清瀉腸胃積熱,促進腸蠕動,緩解便祕。
  2. 解毒護胃: 甘草性甘,味溫,入脾、肺經,具有解毒、緩和藥性、保護胃黏膜的作用。與大黃配伍,可緩解大黃的寒性,減少對胃腸的刺激,防止藥物毒性。

大黃甘草飲中包含甘草,其原因主要有二:

  1. 緩解大黃毒性: 大黃性寒,苦寒之性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平,能緩解大黃的寒涼之性,保護脾胃免受寒邪侵襲。同時甘草還能減輕大黃的瀉下作用,避免過度瀉下導致腹瀉。
  2. 增強藥效: 甘草與大黃相配,能增強大黃瀉熱通便的功效。甘草能調和藥性,使大黃的藥力更加平和,更容易被人體吸收,達到更好的療效。

大黃甘草飲為中醫經典方劑之一,其組成除主藥大黃、甘草外,更輔以白芍。白芍味酸苦,性微寒,歸肝、脾經,具養血調經、緩急止痛之功。在此方中,白芍與大黃相配,可制約大黃之峻烈,使其行氣活血而不傷正氣。同時,白芍能滋陰養血,協同甘草增強和中緩急之效,對腹痛、泄瀉等症狀有良好療效。三藥合用,大黃攻下,甘草調和,白芍滋養,共同達到了清熱瀉火、解毒止痛的目的,適用於熱毒內盛、腑實不通之證。

大黃甘草飲為一經典中藥方劑,其組成精妙,涵蓋了多種具有不同療效的藥材,其中包含大黃、甘草與當歸等。當歸在此方中的應用,主要因其具有的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功效。在中醫理論中,當歸被譽為「血中聖藥」,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所致的各種症狀。大黃甘草飲主要用於治療因熱毒內盛導致的腹滿脹痛、便秘等症,加入當歸可平衡方中寒涼藥性,防止傷及正氣,同時增強活血行氣之效,使整個方劑既能清熱解毒,又能調和血氣,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當歸的加入,彰顯了中醫方劑組方時注重藥物之間的協同作用,以及對人體整體調節的智慧。

主治功效


大黃甘草飲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與來源

大黃甘草飲,顧名思義,主要由大黃、甘草組成,在不同醫籍中,亦有加入芍藥、當歸或大豆,其配伍比例及煎煮方式亦略有差異。

  • **《聖濟總錄》**記載:「大黃(銼炒),甘草(炙銼),芍藥(各半兩),當歸(切焙一兩)」,主治小兒驚熱。
  • **《醫方考》、《黃帝素問宣明論方》、《醫學正傳》、《雜病廣要》、《濟陽綱目》、《玉機微義》、《古今醫統大全》、《沈氏尊生書》**等醫籍皆記載,大黃甘草飲的主要組成包含大黃、甘草、大豆,其中大黃的用量為一兩半,甘草的用量則多為四兩(大者長四指),大豆則多為五升,且大豆需先煮二三沸後去除苦水再煮。

主治功效

綜合各醫籍所載,大黃甘草飲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1. 小兒驚熱:《聖濟總錄》中記載本方用於治療小兒驚熱,證見神亂形躍。
  2. 消渴(糖尿病): 多本醫籍皆指出,本方可治男女一切消渴不能止者,即現代醫學所稱的糖尿病。

治療原理分析

根據藥材的藥性及其在方劑中的作用,大黃甘草飲的治療原理如下:

  1. 清熱解毒、瀉火通便: 大黃性苦寒,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通便的功效。在消渴病中,常因內熱積盛,耗傷津液,導致口渴、多飲等症狀。大黃可清除體內熱邪,疏通腸道,使體內積熱得以排除,有助於改善消渴之熱盛症狀。

  2. 調和藥性、緩急止痛: 甘草性平味甘,具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的功效。在此方中,甘草既可調和苦寒的大黃,防止其過於峻烈,又可緩解熱邪所致的疼痛不適。

  3. 養血活血、滋陰生津(芍藥、當歸): 在《聖濟總錄》的配伍中,芍藥與當歸的加入,則增加了養血活血的功效。芍藥可養血調經,當歸可補血活血,兩者搭配有助於改善因熱邪耗傷津液所致的陰虛血燥之證。

  4. 清熱解毒、生津潤燥(大豆): 在其他醫籍版本中,大豆的加入則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且其性味甘平,具有滋陰生津的作用,可緩解消渴之陰虛燥熱的症狀。大豆先煮去苦水,則可減弱其寒涼之性。

  5. 整體作用: 本方整體作用是以大黃瀉火解毒為主,甘草調和藥性,輔以芍藥、當歸的養血或大豆的清熱生津,共同達到清熱瀉火、生津潤燥、調和氣血的功效,從而達到治療消渴病的目的。

總結

大黃甘草飲的組成看似簡單,但其配伍精當,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其治療機制主要圍繞著“清熱”、“生津”、“活血”三個方面展開,針對消渴病熱盛陰虧的病機,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儘管不同醫家對其配伍略有不同,但其清熱瀉火,生津潤燥之核心作用未變。對於消渴病及小兒驚熱的治療,均具有重要的臨牀價值。

傳統服藥法


大黃(銼,鈔)半兩,甘草(炙,銼)半兩,芍藥半兩,當歸(切,焙)1兩。
上銼,如麻豆大。
以水3盞,浸1宿,煎取1盞澄清。兒生3日,與1蜆殼許,餘量兒大小加減服。若1服得快利,即不須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瀉火通便的功效,因此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同名稱方劑


大黃甘草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九。 組成:大黃(銼,鈔)半兩,甘草(炙,銼)半兩,芍藥半兩,當歸(切,焙)1兩。 主治:小兒驚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