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藤大黃湯

GOU TENG DA HUA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寒 (0.56)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4%
脾經 24%
肝經 24%
心包經 8%
胃經 8%
肺經 8%
小腸經 0%
三焦經 0%
大腸經 0%
心經
脾經
肝經
心包經
胃經
肺經
小腸經
三焦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鉤藤大黃湯中加入鉤藤,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平肝熄風: 鉤藤性寒,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肝陽上亢引起的頭昏眼花、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鉤藤能起到平息肝風的作用,緩解患者的不適。
  2. 活血化瘀: 鉤藤亦具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腦部供血,有助於緩解因腦血管病變引發的頭痛、肢體麻木等症狀。

因此,鉤藤在大黃湯中起到平肝熄風、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肝陽上亢及腦血管病變引發的症狀。

鉤藤大黃湯中加入當歸,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緩和藥性:鉤藤、大黃性寒涼,長期服用容易損傷脾胃。當歸性溫,能補血活血,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傷及脾胃。

二、增強療效:當歸可活血化瘀,與鉤藤、大黃共同作用,能更有效地清除血瘀,改善腦部供血不足,促進血液循環,緩解頭風、頭痛等症狀。

鉤藤大黃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緩和藥性: 鉤藤、大黃皆屬寒涼藥性,可清熱瀉火,但過於寒涼易傷脾胃。甘草性平,味甘,可緩解鉤藤、大黃的寒性,避免傷及脾胃,使藥效更溫和。
  2.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具有調和諸藥的功效,能使鉤藤、大黃的藥性相互協調,發揮更好的療效。同時,甘草亦可增加藥物的滲透性,使藥效更易於吸收和發揮作用。

鉤藤大黃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緩解肝陽上亢,平肝熄風:鉤藤善於平肝熄風,但其性偏寒,易傷脾胃。白芍性微寒,但入肝經,能養血柔肝,與鉤藤相配,可緩解肝陽上亢,避免寒性過於強烈,更能協調肝脾之氣,達到平肝熄風之效。
  2. 滋陰養血,緩解熱毒:大黃瀉熱通便,但其苦寒之性易傷津液。白芍具有養血柔肝之功,能補益氣血,緩解大黃的燥熱之性,避免傷陰,使藥性更加平和,更利於治療。

鉤藤大黃湯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瀉熱通便: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通便之效。鉤藤具有息風止痙、清熱平肝之功效,與大黃相配,可增強瀉熱通便之力,有助於清除體內熱邪,緩解高熱、煩躁、便祕等症狀。
  2. 清熱解毒:大黃還具有清熱解毒之效,與鉤藤的清熱平肝作用相輔相成,可以更有效地清除體內毒素,達到清熱解毒、息風止痙的目的。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鉤藤大黃湯」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

根據古籍記載,鉤藤大黃湯主治「小兒傷寒,裏不解,發驚妄語,狂躁潮熱。」

治療原理分析

綜合古文內容以及方劑組成,鉤藤大黃湯的治療原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1. 表裏雙解,清熱解毒: 方中大黃為君藥,性味苦寒,具有通便瀉火、清熱解毒之功,可以蕩滌胃腸積熱,解除裏熱實證。鉤藤為臣藥,具有平肝熄風、解熱鎮痛的作用,可以緩解熱擾心神導致的驚厥、煩躁等症狀。
  2. 養血柔肝,緩和藥性: 芍藥、當歸為佐藥,二者均具有養血柔肝的作用。白芍柔肝止痛,滋陰養血;當歸活血調經,補血養顏。在此方中,二者可以制約大黃的苦寒之性,防止過於攻下而損傷正氣,同時可以滋養陰血,緩解因熱邪耗傷陰液導致的相關症狀。
  3. 調和諸藥,緩急止痛: 甘草為使藥,具有和中緩急、潤肺止咳的作用,可以調和諸藥,並緩解因熱邪導致的疼痛、咳嗽等症狀。

綜合來說,鉤藤大黃湯透過大黃、鉤藤清熱瀉火、平肝熄風,配合當歸、白芍養血柔肝,再以甘草調和諸藥,達到表裏雙解、清熱養陰、緩急止痛的功效。

  • 《傷寒總病論》及《傷寒廣要》均指出此方用於「小兒傷寒,裏不解,發驚妄語,狂躁潮熱」,說明此方主要針對小兒外感傷寒,邪熱入裏化熱,熱擾心神的情況。
  • 《仲景傷寒補亡論》雖然沒有直接提及鉤藤大黃湯的條文,但其提到的「小兒傷寒,不解,發驚,妄言語,狂躁潮熱」的症狀與鉤藤大黃湯的主治相符,進一步印證了此方的適用範圍。

總結

鉤藤大黃湯全方寒涼與滋陰並用,攻補兼施,主要針對小兒傷寒裏熱實證,熱擾心神所致的驚厥、煩躁、妄語等症狀。其治療原理是通過清熱瀉火、平肝熄風、養血柔肝、調和諸藥,達到表裏雙解、清熱養陰、緩急止痛的效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鉤藤大黃湯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大黃有瀉下作用,如果服用過量,可能會引起腹瀉、腹痛等症狀。因此,在服用鉤藤大黃湯時,一定要遵醫囑,不要自行服用。

相關疾病


身體發低熱

相同名稱方劑


鉤藤大黃湯, 出處:《傷寒廣要》卷十二。 組成:鉤藤皮半兩,當歸半兩,甘草(炙)半兩,芍藥半兩,大黃3分。 主治:小兒傷寒,裏不解,發驚妄語,狂躁潮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