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豆豉丸

淡豆豉丸

DAN DOU CHI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6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熱 (1.63)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6%
肺經 16%
心經 8%
膀胱經 8%
小腸經 8%
三焦經 8%
脾經 8%
肝經 8%
大腸經 8%
腎經 8%
胃經
肺經
心經
膀胱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淡豆豉丸中包含淡豆豉,主要源於其獨特的藥理作用:

  1. 清熱解表:淡豆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表、宣散風熱的功效,對於外感風熱所致的發熱、頭痛、鼻塞、咳嗽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2. 利濕解毒:淡豆豉還具有利濕解毒的功效,能促進體內濕熱的排出,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口苦、咽乾、小便短赤、腹脹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淡豆豉丸中加入淡豆豉,旨在發揮其清熱解表、利濕解毒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病症的目的。

在中藥方劑「淡豆豉丸」中,巴豆的使用是基於其強烈的攻下作用。巴豆性熱味辛,具有峻下逐水、消腫散結之功。雖然巴豆有毒性,但適當使用能夠幫助清除體內積滯,特別適用於治療腹脹、便秘等症狀。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巴豆能夠增強方劑的攻下逐水作用,對改善腹脹和水腫非常有益。需要注意的是,巴豆的使用需極為謹慎,以避免產生副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淡豆豉丸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解析

本方主治小兒「面色痿黃,不進飲食,腹脹如鼓,或生青筋,日漸羸瘦」,屬中醫「疳積」範疇。其病機關鍵為:

  1. 食積蘊結:飲食停滯中焦,氣機壅滯,故見腹脹如鼓、不進飲食。
  2. 土虛木乘:脾胃虛弱,肝氣乘脾,久則氣血生化不足,故面色痿黃、青筋顯露(肝主筋)。
  3. 虛實夾雜:既有積滯內結(實),又有脾胃虛弱(虛),形成「羸瘦」與「腹脹」並見的矛盾表現。

傳統以「取下如魚凍汁」為驗效標準,此乃腸中積滯與痰濕膠結之物,反映本方具攻積導滯、通腑泄濁之效,然須配合「補脾」調理,體現「攻補兼施」原則。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分析

    • 巴豆(略去油)
      辛熱大毒,峻下冷積,為「斬關奪門」之將。《本草綱目》載其「開竅宣滯,去臟腑沉寒」,但去油後(製巴豆霜)毒性稍減,仍具強力攻逐積滯、通利腸腑之功。

    • 淡豆豉
      苦辛涼,既能宣透鬱熱(防巴豆辛熱助火),又能和胃降濁(協調氣機升降)。《珍珠囊》言其「去心中懊憹,下氣調中」,與巴豆一宣一降,共調氣機。

    • 生薑湯送服
      生薑溫中止嘔,既能制約巴豆毒性,又能護胃和中,防止峻下傷胃。

  2. 治療原理推演

    • 巴豆為主導:針對「腹脹如鼓」之實證,藉其辛熱走竄之性,破沉寒、消積聚,使穢濁從下而解。
    • 淡豆豉為佐制:既防巴豆燥烈傷陰,又透過輕清宣散,疏解中焦氣機鬱滯,尤適小兒「肝常有余,脾常不足」之體。
    • 丸如粟米大:小劑量漸消,避免峻下暴傷正氣,契合「小兒臟腑嬌嫩」特性。

三、方劑特色

本方案「通補結合」思路:

  • 急則治標:以巴豆攻積為主,速去有形之邪,解決腹脹不食之急。
  • 緩則治本:強調「補脾」為後續關鍵,蓋因積去後脾胃氣虛顯露,需健脾助運以防復發。
  • 虛實權衡:「實者取而後補,虛者補而後取」體現個體化辨證,示人須審患者正氣強弱以定攻補次序。

此方展現古人「以瀉為補」的治療智慧——積滯去則脾胃自安,然須把握分寸,免傷生生之氣。

傳統服藥法


淡豆豉10粒,巴豆1粒(略去油)。
上研勻如泥,丸如粟米大。
每服10丸,生薑湯送下,不拘時候。取下如魚凍汁,病根除矣,急與補脾。實者取而後補,虛者補而後取。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身體消瘦四肢痿軟無力

相同名稱方劑


淡豆豉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七九。 組成:淡豆豉10粒,巴豆1粒(略去油)。 主治:小兒1-2歲,面色痿黃,不進飲食,腹脹如鼓,或生青筋,日漸羸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