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鹿角屑豉湯中加入淡豆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解表散寒,調和營衛: 淡豆豉性微寒,味甘,入肺、脾經,具有解表散寒、調和營衛之功。鹿角屑性溫,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生精益髓之效。兩者合用,可緩解風寒表證,且不傷正氣,相輔相成。
- 利水消腫,解毒止痛: 淡豆豉兼具利水消腫之效,可協助鹿角屑化瘀消腫,緩解疼痛。此外,淡豆豉亦具解毒作用,可輔助鹿角屑清熱解毒,促進傷口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鹿角屑豉湯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首見於古代醫籍,主治「婦人墮身,血不盡去,苦煩悶」。意指婦女因流產或小產後,子宮內殘留瘀血未淨,導致陰血虧損、氣機阻滯,繼而出現煩躁不安、胸闷不舒等症狀。瘀血內停可阻礙新血生成,血不養神則煩悶,甚則影響氣血運行。古人以此方助排瘀、和血、除煩,使濁血去而新血生,氣機得暢。
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
1. 鹿角屑
鹿角為溫補肝腎、活血散瘀之品,古代多用於崩漏、跌撲損傷或產後瘀滯。《本草綱目》載其能「逐邪惡氣,留血在陰中」,此處取其活血化瘀之力,針對「血不盡去」之病機。鹿角生用(屑)偏於消散瘀血,兼有止血之效,可防瘀去而新血妄行。
2. 香豉(淡豆豉)
香豉性涼,主入肺胃,傳統用於解表除煩。《名醫別錄》言其「主傷寒頭痛寒熱,瘴氣惡毒,煩躁滿悶」,此處重用一升半,乃藉其輕揚宣散之性,透達鬱熱、和降胃氣。瘀血鬱而化熱,上擾心神則煩悶,香豉能宣透鬱熱,配合鹿角疏通下焦瘀滯,形成上下分消之勢。
3. 配伍與煎法邏輯
- 先煮豉後納鹿角:香豉久煎恐失宣散之性,故先輕煮1-2沸即去滓,取其清輕上浮之氣;後納鹿角屑獨取其下行活血之效,避免久煎耗散藥力。
- 攪令調,頻服:攪拌使藥力均勻,頻服則持續助瘀血緩緩下行,符合「墮身血不盡」需漸消漸散的治療原則。
治療原理
此方以「通因通用」為法,化瘀不傷正,除煩不寒凝。鹿角屑溫通化瘀,直趨下焦;香豉宣鬱除煩,調和氣機。二者一溫一涼,一降一宣,使瘀血得化、鬱熱得散,邪去則氣血自和,煩悶自除。後世若遇產後瘀熱互結之證,或可以此方加減,然須審證求因,不可拘泥。
傳統服藥法
鹿角屑1兩,香豉1升半。
以水3升,先煮豉1-2沸,去滓,納鹿角屑,攪令調,頻服,須臾血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鹿角屑豉湯, 出處:《千金翼》卷六。 組成:鹿角屑1兩,香豉1升半。 主治:婦人墮身,血不盡去,苦煩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